龙龛蜕骨是明清罗定八景之一。龙龛岩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摩崖石刻《龙龛岩道场铭并序》,使用了武则天当皇帝时颁行的17个新字中的14个,被誉为“岭南第一唐刻”。 该石刻具有六朝骈文风格,是岭南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精品。书画家、收藏家叶恭绰(民国时期作北京大学国学馆馆长,新中国作中央文史馆副馆长)称之为“文章之佳为岭南诸碑文之冠。”龙龛道场又是隋唐时期岭南著名的最重要佛教场所之一
龙龛岩位于广东省罗定市苹塘镇谈礼村委榃阳村
龙龛岩是在一座孤峰下,据传有老龙蜕骨于岩洞中,故名龙龛。岩洞南北走向,卷曲百米,如巨龙穿山而过,留下龙身的印模,绝无人工斧凿的痕迹,真是巧夺天工,人们称谓“龙龛脱骨”。
这实为岭南一绝。道场建于唐高祖李渊武德四年(621年),由时任泷州永宁县令的陈普光与僧人惠积主持建造。道场位置在龙龛岩洞的洞口石室前,东南方向,一座两进。在道场正殿神龛的北壁画有一幅“当阳像”,即当朝皇帝李渊的画像。左右两旁厢房,绘有飞仙、宝塔、罗汉、圣僧的壁画。道场众僧礼佛,“洪钟一扣,响彻三十三天,石磬再鸣,还闻十八地狱,红幡外飓,彩影乱于云霓,香烟内腾,素气通于迥就。”
为此, 道场成为岭南一著名佛教圣地。道场的第一、二代主僧分别为本地人惠积和宝亮。在唐高宗李治上元年间(674—676年),当地人陈普光的长子陈叔琼,在神龛中建造“当阳连地尊像”一座,即唐高宗李治的立地像。公元690—698年之间,有效趾郡(即现越南)僧人宝聪,来龙龛道场顶礼膜拜,并与陈叔琼一道,对道场作了进一步的修建,宝聪并作主持。陈普光死后,陈叔琼的三位胞递陈叔、陈叔玮、陈叔便令其门宗于道场之南(正门内)建造释迦牟尼尊像一座。该道场曾于唐高宗李治上元元年(674年)进行过第一次重修。到武则天年代,尤其崇尚佛教。武则天自号“金轮圣神皇帝”(“金轮圣神”是佛教名词)。至武则天圣历二年(699年),在全国上下一片崇佛的环境影响下,由陈普光的孙辈主办,对道场进行第二次重修。这是大规模的重修,其时请当朝位列公聊、且在国都长安供职的泷州开阳(现罗定市船步镇)人陈集原撰文以纪念此盛事。
我的网络营销能力秀个人主页:http://www.wm23.cn/chan18924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