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中宝地——兰溪

家乡区县: 浙江省兰溪市

兰溪市位于浙江省中西部,地处钱塘江中游,金衢盆地北缘,地理坐标为北纬2 9°1'20"—2 9°27'30",东经119°13'30"—119°53'50",东西长67.5公里,南北宽38.5公里,距金华市区20.5公里,杭州132公里,总面积1313平方公里,[1] 2013年末户籍总人口66.67万人。

光绪《兰溪县志》开宗明义载,“邑虽褊小而实当四冲。踞杭严之上游,职衢婺之门钥,南蔽瓯括,北捍徽歙。定职方者,谓为浙东之要区,洵不诬也。”婺、衢两江在兰阴山麓汇成兰江,北行至梅城汇新安江而称富春江,继续北行,至富阳以下,称钱塘江。兰溪自古有“三江之汇”,“六水之腰”,“七省通衢”之称。

市境东南邻金华市金东区、婺城区,西南接龙游县,西北毗连建德市,东北与浦江县、义乌市交界。兰溪市内水系属钱塘江水系,主要有三江(衢江、金华江、兰江)五溪(梅溪、甘溪、赤溪、游埠溪、马达溪)组成。市树市花分别为樟树和兰花。

兰溪境内发现多处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和石器来,表明早在七千多年前,就有祖先在兰溪这块土地上生息。自夏至周,兰溪都在越地,春秋时属越国,战国时属楚国。秦实行郡县制,兰溪地属会稽郡之乌伤县,西汉因之。

东汉初平三年(192),分乌伤县西南置长山县,兰溪地属长山县。

三国吴在此设三河戊,吴宝鼎元年(266),于长山设置东阳郡,兰溪属东阳郡长山县。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长山为金华县,兰溪属金华县。

唐咸亨五年(公元674年)建兰溪县,元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升为兰溪州。

大历十三年(778)升为紧县。

宋熙宁六年(1073)升为望县。

元元贞元年(1295)升为属州(不辖县的州),仍属婺州。

明洪武三年(1370)复为县,属金华府。清因之。

民国元年(1912)兰溪定为一等县。

民国3年(1914)废府设金华道,辖金、衢、严3府19县,道尹驻兰溪。5年(1916)移驻衢县。

民国22年(1933)9月置兰溪实验县。

民国23年(1934)8月设兰溪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金华府8县及建德、桐庐、分水共11县。

民国26年(1937)撤实验县复为普通县,兰溪区改称第四专区,驻地迁金华。

1949年兰溪解放,建立人民政权。

1949年11月划城区置兰溪市(县级,浙江唯一一个),翌年又撤市并入县,并改兰豀为兰溪。

1985年5月15日国务院批准撤兰溪县建兰溪市(县级),兰溪是浙江省第一个县级市。

地质

兰溪地处金衢盆地北缘,地质学上称为“绍兴--江山深断裂带”,

兰溪市风光(11张)

地层展布相当齐全。岩体以沉积岩为主,有少量侵入岩体和次火山岩体。

地质构造属浙江西部扬子准地台浙西台褶带诸暨衢州拗陷。板块构造属晚元古代太平洋板块俯冲带。市境属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小于0.05g的稳定地区。

地貌

境域地貌为浙中丘陵盆地地貌。东北群山环抱,西南低丘蜿蜒,中部平原舒展。境内有四支山脉:北部东部为龙门山脉和金华山脉,西北为千里岗山脉支脉,南部为仙霞岭山脉余脉。三块丘陵:北部丘陵、南部丘陵和西部丘陵。两个盆地:金衢盆地和墩头盆地。一片平原:三江河谷平原。山地丘陵822平方千米,盆地平原403平方千米,水面85平方千米。自古有“六山一水三分田”之称。

气候特征

兰溪市境气候属东亚副热带季风区。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夏秋高温,冬春偏寒,梅雨伏旱明显。7~9月也受台风影响。兼具盆地气候和垂直分布特征。年平均气温17.6℃,年平均降水1476.5毫米,年日照总时数1766.2小时,年平均风速1.6米/秒,年平均蒸发量1388.6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76%,年平均无霜期264天。优越的气候条件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但同时,梅雨伏旱极易形成水灾和旱灾。

苏木都刺(2014-10-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