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宁县历史悠久,古为绥安县地,史载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群定居,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南唐置县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境内山峦起叠,林木繁茂,溪流密布,濉溪和楚溪两大水系贯穿全境入闽江,武夷山脉环抱东西部,金饶山直立于南,曾有"秀起东南第一巅"之美誉,素有"闽都之乡"的美称。建宁县风景秀丽,奇峰突兀,气候宜人,是夏季旅游避暑之胜地。金铙山为建宁第一大山,主峰白石顶海拔1858米,为全省第二高峰。古仪典雅的报国寺亦称金饶寺,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距县城35公里的严峰山系闽江之源头,水质清冽甘甜,有"一峰突起,众山莫偶"之称。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周恩来、叶剑英等一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过,"毛泽东旧居"、"周恩来旧居"、至今仍保存完好。
建宁县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脉中段,属福建省三明市管辖。总面积1718平方公里,现辖6个乡,4个镇,1个国有农场,1个良种场,92个行政村,7个居委会,2000年总人口14.51万人。
县境东北、西北、西南属于武夷山脉中段的南延部分,自北向东南走向,显条带状分布的小山脉共有8条,东南以杉岭山脉金铙山为主脉、为屏障。地形四周高,群山环抱,峰峦叠嶂;中部低,丘陵和中、低山与溪流纵横交错,盆谷、平原相间,呈阶梯状下降,表现为明显的层状地貌特征。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87.4%,盆谷、平原仅占12.6%。边垂地势险要,自清初置隘建关以扼界处控御,设寨以屯驻。有关隘33处,其中与江西交界的有26处,寨18处,故有“入闽有三道,建宁为险道”之说。海拔千米以上山峰有白石顶35座。千米以下至800米以上的山峰有38座。县城东南部金铙山主峰白石顶海拔1858米,为全省第二高峰;最低处大源、器村海拔290米,相对高差1568米。
建宁地处中亚热带,属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又有大陆性山地气候特点,且立体气候及地区小气候差异显著。故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温暖湿润,昼夜温差大。冬夏干湿差异悬殊。累年年平均气温11~17℃,境内各地的年平均气温随海拔高度不同而有差异。
雨季和旱季界限明显。2~4月为春雨季,连绵阴雨天数多,但皆小雨,总雨量500~650毫米;5~6月梅雨季,雨量多,强度大,占全年降水量的31.7~37.3%,在此期间常出现大暴雨,引起洪涝灾害;7~9月为台风雷阵雨季节,常出现较大的局部性阵雨,但总降水量不多;10月至次年1月为旱季,降雨量占全年的12.5~15.3%。月降雨天数以4~6月最多,月平均12~15天,1975年5月城关地区多达30天;10~11月最少,仅6~11天。据县气象资料,1997年降雨量2422毫米,为降雨量最多的一年,1985年降雨量1400.6毫米,为降雨量少的一年。
建宁资源丰富,物产阜盛,主要农副产品有稻谷、莲子、木材、毛竹、猕猴桃、黄花梨、黄桃、笋干、茶树菇、香菇、烟叶、茶叶、药材、松脂等;主要矿产品有高岭土、稀土、石英、白云母、钾长石、石膏、辉绿岩、花岗石、黄铁矿、绿柱石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