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历史

家乡区县: 潮州市潮安区

 

       我的家乡潮州是全国知名的历史文化古城,在历史上曾经是潮汕九县的首府,原称海阳县,后称潮安县,后又改为潮州市。潮州城又名“凤城”,当地人叫“府城”,以示是全郡的首府。城内外有许多珍贵的古建筑和美丽景点。其中列入“潮州八景”的“鳄渡秋风”(韩愈名文《祭鳄鱼文》中祭鳄的地方)、“韩祠橡木”(韩愈祠前的两株大橡木)、“金山古松”(金山中学前身金山书院所在的金山顶)、 “湘桥春涨”(湘子桥)、“西湖渔筏”、“北阁佛灯”、“凤凰时雨”“龙湫宝塔”,名闻遐迩。城内的大街小巷牌坊林立,仅仅主要街道太平路从北到南,加上两旁的街巷,就有几十座历史价值很高的雄伟牌坊。当地人把牌坊叫做“亭”,例如状元亭、四狮亭等等。可惜解放初期有一天,其中一个牌坊上面的石块掉下来砸死一个路过的通讯员,便被当时无知的某官员一声令下,把全部牌坊统统拆掉,直到最近才重新仿原貌重建,但已全无历史韵味了。

潮州当地民风文雅古朴,讲礼爱美,就连说话也是文绉绉的。例如,“女人” 叫做“姿娘”,“漂亮”、“好看” 叫做“雅哉”或“雅绝”、“雅死”。“这个姿娘仔雅哉!”就是说这位小姐很漂亮。还有,吵架叫做“冤家”,能干、有本领叫做“翘楚”,淘气叫做“童习”,说谎叫做“撰话”,吃稀饭叫做“食糜”,等等。熟人在路上见面寒暄后分别时要互道“请!请!请!”真有点像《镜花缘》里君子国的人在说话。

讲起潮州的名胜古迹,可以列出许多。从特定的角度出发,我认为下面几处地方最值得我们注意。

第一处是潮州的开元寺。众所周知,唐代古刹开元寺位于开元街,是潮州文化古城的招牌古迹和胜景之一,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当地的口头禅“阔过开元”,形容某处地方之大。开元寺世代以来香火旺盛,善男信女众多。凡到潮州旅游的人,大都要到开元寺去瞻仰观光。记得1947年当时有名的虚云大法师来开元寺讲经,远近几百里的信徒都前往瞻仰和听讲,那几天开元寺周围真是人流如涌,摩肩接踵。我那时读初二,母亲也带我去听讲。记得那天虚云法师讲的是心经,他盘腿高坐,用国语说话。大堂里人山人海,人们进进出出,他说的是带地方口音的国语,也听不清楚他说的是什么,现在只记得一句:第八苦啦……心经中有分析人间生老病死等苦难的内容,大概当时他刚刚讲到第八苦。但是什么苦,苦到什么程度,怎样才能躲避,则完全没装进耳朵里去。

解放后,社会大变革,开元寺是正宗的佛教圣地,在共产党的宗教政策保护下,依然得以存在。但有一段时间,当地有关部门把开元寺大门内至大殿前的广场开辟为肉菜市场。让大慈大悲的佛祖和禁绝杀生的和尚整天对着摆在肉案上的猪牛鸡鹅鸭,该是多么冷酷无情。好得到了改革开放以后,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现象才结束了。现在的开元寺已经是今非昔比。规模比以前更大,大雄宝殿金碧辉煌,大殿里的佛祖金身重塑,宝相庄严,大殿里的拜垫整洁簇新,十分气派。

更值得一提的是,开元寺和金山中学有一段不解之缘,它在1946到1949年夏,曾经是金山中学的临时校舍。那时是抗战胜利初期,战时各个避难外迁单位纷纷复员回潮,但是抗战前这些单位的原址已惨遭摧残,断井颓垣,楼倾屋漏,必须花大功夫修复才能使用。于是,各单位就各显神通,想方设法借用临时地点复课和工作。金山中学所借用的就是开元寺。大殿是供养佛祖的圣地,当然不容侵犯。但大殿两旁的走廊用竹席一隔,就成了一间间课室。寺里头的诸天阁,成了单身教师的宿舍。有些僧房则成了学生宿舍。总之,凡能利用的地方,都利用起来。有的校友在《金中好》的诗词中曾经这样形容过:

金中好,劫后忆“开元”。午夜禅堂风烛动,凌晨经室木鱼喧,学子梦犹温。(48届吴芳华作)

金中好,名刹暂安身。菩提金刚陪学子,晨钟暮鼓和书声。谈笑有僧人。(52届谢钟若作)

到了1949年秋新学期开学后,金山中学在金山顶的新校舍落成了,才逐渐告别了开元寺。但开元寺这座千年古刹,也就永远在金中校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第二处是湘子桥。这里不说人所共知的湘子桥的传说和故事,只说湘桥春涨的自然和人文美景。

古老的湘子桥,是一座由石桥和浮桥综合组成的大桥。桥的两端是石桥,各有12个桥墩,桥墩是用极大的花岗石条一条条砌起来的,每座桥墩不知要用多少条石条砌成,又是怎样砌上去的。这也就是湘子桥的魅力所在。中间的浮桥用18只木船联在一起上铺木板构成。这就是“十八沙船二四州”的来历。桥墩和桥孔的比例是一比一。也就是说桥孔很窄,每当韩江水暴涨时,水流被桥墩所阻,桥上游的水要比桥下游的水高出一、两尺。

湘桥春涨,真是名不虚传。我在抗战胜利后就亲身体味过。大概每年的春夏之交,每当连日暴雨之后,韩江上游的兴梅客家山区山洪暴发,发了大水,韩江水就猛涨起来。那时潮州城东面临江的城墙就成为阻挡洪水的绝好堤坝。城东的四座城门(上水门、竹木门、东门、下水门)就要随着江水的上涨把一块块门板栓上城门。时时刻刻,人们都在打听东门上了多少块门板,如果传来消息说,东门已经上了十三块门板了,那就是说,韩江水已经淹过湘子桥顶了。而当江水还能在桥洞下流过、离桥面一、二公尺时,最吸引人们眼球和最惊心动魄的景观就出现了。这时,从上游漂流下来大量的木材、竹子、树枝蜂拥而至,江对面东津、桥头等乡、村众多水性顶尖的青年农民,有的手持上有搭钩的长竹竿,当树枝或木条冲到面前时,便迅速地用搭钩把它钩住捞起来;其中最勇敢的人则瞄准一条大木条,涌身跳下江去,抱住那条木头紧紧不放,然后连人带木,穿过桥洞,顺流而下,如果运气好,当水势缓慢下来时,人能控制木头的流速,就一手揽住木头,一手拨水,慢慢靠岸。这条木头就是他的胜利品了。但如果碰到大漩涡,人和木头便被旋得打直起来,如果被旋下去起不来,就会因此丢了生命。宋朝潘阆咏观潮的词《酒泉子》这样描绘钱塘江大潮中的弄潮儿: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我想,湘子桥上那些敢于涌身而下从洪水中夺取胜利品的人们,不就是潮州的弄潮儿么!

湘子桥在后来加固改成为水泥钢筋大桥,能通汽车,成为潮州城和江对面东津的现代化通衢大道。“但十八沙船二四洲”从此却消失了。

再过若干年,这座大桥的桥基和桥面都承受不了重压,于是汽车不能从上面通过,另在其南面建筑一座潮州大桥专通汽车。湘子桥只能步行或骑单车通过。

又过了若干年,潮州市成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于是就重修湘子桥。这本来是一件大德政,但重修之后规定了一条,此桥只供观光,不作为交通设施使用。每人每次观光收费60元。这真是旷古奇闻。从来只闻修桥铺路,造福一方,没有听过花巨资修好一条桥后,不让老百姓使用,专门用来观光收钱的。不知这事的决策者是如何构思的。就不怕天下人耻笑这样做最不亲民、最愚蠢么?为什么不想一想,这样一来,湘子桥两头的草民百姓、无车阶层、韩山师院的千百莘莘学子,他们有桥而不能过是怎样的无奈?听说这件事潮州的老百姓意见很大,虽然他们可以享受免费观光的优待,但排一次队要花好多时间。

第三处,是潮州城内外的三座山。它们是潮州教育史上的圣地,我们这一代的老学子对它们有很深的历史情结。这三座山是:金山、西湖山(葫芦山)和韩山(笔架山)。解放前的潮州城地图像一把关刀,刀把在北,刀尖在南,东边沿着韩江是弯弯的刀刃。金山在城北的偏东一点,西湖山在城西面中部,韩山在东面韩江的对岸。如果站在金山之巅放眼远眺,这三座山形成一个三角形,在祥云瑞霭的隐约中,郁郁葱葱,雄伟灵秀,遥遥相望,互相呼应。最妙的是,这三座山各有一间当地的名校:金山中学、潮安一中和韩山师范学校。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但在潮州,除了西湖山上有一间和尚庵,韩山和金山都只有学校,并无僧房。从这里也可见潮州对文化教育的重视,把最好的风水宝地地都拿来办学校。

金山的北面是潮州城外,西面是北马路,东面隔着城墙是滔滔南去的韩江,气势十分雄伟。沿着城墙南下,可以进入潮州的主要街道太平路。金山其实并不高,最多也就是七、八十米的海拔,从山下到山顶,就那么一百多级台阶,围绕山脚走一圈,大半个小时就足够了。但是它却很有名气,原因是当时潮汕地区的最高学府--金山中学就座落在它的上面。金山中学的前身金山书院,是在清朝后期的湖广总督张之洞倡导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到了后来,在学制改革的潮流中引进西方的学制,就成了金山中学。由于继承了金山书院办学严谨和学风优良的好传统;主持校政的都是当地教育界名流;又有丰裕的校产(在汕头市就有一条金山街,全部是金中的校产),经费充足,因而能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能够高薪聘请众多优秀的教师;所以金山中学就办得十分出色,理所当然成为潮汕地区的最高学府。远近学子都为了考进金山中学而全力拼搏,以能成为一名金中生而十分自豪。记得1949年我入学时,金山中学校歌歌词的开头四句是:“古木参天,金山之巅,校舍屹立,韩江之滨。”十六个字就把金山中学的气势和山水灵秀凸现出来。的确,金山中学以金山为名,金山却是以金山中学出名。

西湖山要比金山大得多,它纵卧在潮州城西,和潮州城只有西湖(原来的护城河)一水之隔。由于它的山顶呈波浪形,看起来很像一个葫芦,故又名葫芦山。

西湖山和西湖山水相依,湖光山色,交相掩映,景色十分秀丽。特别是西湖上有一座养鱼的专业机构—鱼庄,不时派出渔船巡湖或撒网捕鱼,所以西湖鱼筏就成为潮州的八景之一。潮安一中建立在西湖山的西麓,依山面糊,学校和湖山湖水之间没有围墙之隔,完全和融为一体。学校有一排课室,就建在西湖山的边上,每一间都是独立的,相隔约20米,大概总共有七八间。它们都是由那个年代每一任的潮安县长或驻军将领捐资或筹资建成的,并以他们的名字命名。在那些课室上课,随时都可以享受湖山美景。课室外小路旁到处是灿烂缤纷的山花,远望山下是清波涟涟的西湖。能在那里上课,真是难得的福气。

潮安一中创办了多年都是一所初级中学,直到1948年才开始办高级中学,所以在那个时代它和金山中学不是同一个档次的学校。但它的发展很快。到1952年金山中学奉命迁校到汕头之后,它就搬到金山中学的旧址来。从那时起,校名多次改变,最后改成潮州金山中学,而且成了潮汕地区仅次于汕头金山中学的几间名校之一。

有几个问题,到现在还困惑着不少人:当初把金山中学搬迁到汕头,究竟有没有必要?这样的决策究竟对不对?潮州一中改名为潮州金山中学,从而使潮汕地区出现两所金山中学,这样做究竟有没有道理?

我初中在潮安一中念书,高中在金山中学念书。两校都是我的母校。我在这里提出这些问题,完全没有厚此薄彼,而是就事论事,就理说理,希望读者多多理解。

笔架山,它的规模和气势比西湖山要大得多。金山实际上只是一个小丘,葫芦山是一座头尾大约两公里长的小山,笔架山则是绵延几十里的山脉。笔架山之所以又名韩山,是因为它的上面有一座韩愈祠(韩文公祠),而韩山师范也因韩山而得名。韩山师范多年来培养了潮安县和潮州市众多的小学教师,对潮州地区的基础教育立下汗马功劳。许多潮州教育界的名师名宿,也多在韩山师范执过教鞭。十多年前,韩山师范学校升格成为韩山师范学院。从此,潮州市有了高等学府,它承担着培养潮汕地区中学师资的重任。从办学层次来说,它比两所金山中学又高出一头了。

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家乡。谈起家乡的名胜古迹、风俗习惯、美食特产,就无不津津乐道,如数家珍。我也不能例外,但我觉得,潮州能名列全国文化历史古城,它的自然、历史和人文景观当然是格外珍贵,文化历史积淀特别丰厚,因而特别值得潮汕人知晓和自豪。

赖铮涛(2014-10-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