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桥豆腐干

家乡区县: 遵义市汇川区

板桥豆腐干,大约从晚清开始,作为地方特产,便小有名气,成了居家休闲馈赠亲友之佳品。 板桥豆腐干起源于何时,民间有三种说法。一说三百年前,此说至今无据可考,存疑。一说民国初年,此说不当,因为早在清末,便有人将豆腐干作为礼品送人。一说晚清时期,此一说法得到当地不少老人的认同。有位杨朝明老人,78岁了,据他说,郑子尹在遵义城中为启秀书院山长时,板桥人雍清泉的父亲(即雍文涛的祖父)到遵义拜访郑子尹,临行前叫人准备的礼品就是豆腐干,说见子尹先生,只有送这东西才恰当。郑子尹1864年辞世,照此推算,板桥豆腐干起源于晚清当可确定,其历史应在140年以上。 板桥豆腐干最初只有两个品种:淡豆腐干和盐豆腐干。有人又把盐豆腐干叫香豆腐干。满清时,板桥便是川盐入黔的重要通道,到了清末,板桥小街出现四家盐号,每天有二三十挑夫为盐号挑盐。而那时盐贵如金,民间有斗米斤盐的说法。为使豆腐干好吃好卖,有人买来食盐,用盐水蒸煮豆腐干,凉干后再蒸,反复数次,这样做成的豆腐干,色鲜肉嫩,清香可口,又极富营养,很受当地百姓和往来客商喜爱。雍清泉之父送给子尹先生的豆腐干,应该就是这种特产。 民国初年,雍清泉作北乡区(板桥属北乡区管辖)区长时,对豆腐干的生产很重视,所以当年仅板桥就有近二十家生产豆腐干的。后板桥人雍文敏到新舟、丹寨任区长和县长时,又将豆腐干的制作工艺在当地推广,板桥豆腐干的名声就渐渐变大了。板桥豆腐干走出省外是1932年。板桥人杨子湘在青年时代与韩念龙是知交,韩念龙与杨子湘同赴上海国立大学上学时,路过板桥时惟一带走的就是板桥豆腐干。 据当地老人讲,板桥读书人多,看书时,一边咬一小口豆腐干细嚼,一边看书,一块豆腐干吃完,一本薄薄的书也就读完了。 红军长征第一次到板桥时,当地乡绅组织四五十人欢迎红军,摆了很多桌请红军吃饭,主菜就是腊肉炒豆腐干。有红军说,腊肉炒豆腐干其味无穷。红军在板桥前前后后的日子里,每天街上摆出的豆腐干都供不应求。 板桥豆腐干除了“块块香”、“谭幺爸” 和“谭福记”等注册品牌外,其它的小规模作坊有近30家。在我吃过的不同品牌的豆腐干之中,个人认为“谭幺爸”牌豆腐干是最不错的,当你闻到那香味时,你会情不自禁开始咽口水,再用嘴轻轻咬下一口细嚼,那种细腻、酥软、滑润、化渣、醇香可口的感觉会在你脑海里绕来绕去,回味无穷,吃了一块还想吃,不丢手。 遵义板桥豆腐干,你值得拥有。
娄山关(2014-10-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