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工业

家乡区县: 福建省蕉城区

1949年,闽东只有40家手工作坊,生产或加工土烟、土纸、铸锅、家具等产品。
个体私营
1950年,福安、宁德、福鼎、周宁4县有碾米厂、手工织布厂、碾粉厂等40家。1951年,宁德市有个体手工业行业36个,门类有粮食、食品、纱布、手工硋器、竹木加工度量衡具、文具等企业809家,从业人员1140人,资金36088元。1955年宁德市有私营手工业企业4310家,从业人员16921人。次年开始对私营工业企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私营企业并入地方国营或集体企业,到1958年宁德市已无私营工业企业,只有极少数的个体手工业。“文化大革命”后期“割资本主义尾巴”,个体手工业企业不复存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古田县个体手工业和私营企业也迅速发展。
进入80年代,宁德市各县人民政府鼓励城乡居民投资办工业,1985年宁德市私有工业3477家,从业人员5898人,年产值1923万元,这些私营个体企业利用地方资源,进行加工生产。古田、屏南、寿宁、周宁和柘荣等县以发展食用菌和茶叶加工以及手工业制品为主,其余县市则以发展电机、电器、造船及水产品冷冻加工行业以及兴办陶瓷业和花岗石板材开采业为主。1990年后,各县市都运用灵活政策,发展个体工业经济。1992年宁德市个体手工业和私营工业企业8036户,从业人员22133人,自有资产6010万元,总产值32721万元,占宁德市工业总产值11.33%,上交税金1298万元。[20]
合营工业
1958年“大跃进”开始后,宁德市公私合营企业陆续转变为国营企业。公私合营的屏南县酒厂率先转为国营企业,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随后,宁德、福安、福鼎、霞浦等县也相继对合营企业进行国有化改造。1966年,公私合营的古田县纺织厂最后转为地方国营工业,区内不再有公私合营的工业企业。80年代后相继开办合作经济实体。1985年宁德市有农村联营工业企业1244户,从业7962人,营业额2663.8万元,上交税金103.1万元。1990年后,城乡合作经营工业发展较快,1992年宁德市有城乡合作经营企业2301户,从业人员22451人,自有资金7981万元,实现工业总产值44125万元,占宁德市工业总产值的15.28%,上交税金1942万元。[21]
集体所有
1951年闽东宁德市有手工业行业36个,分粮油食品、纱布、手工硋瓷器、竹木金属、度量衡、文具用品及其他等10大类共809家。1953年2月,古田城关16户首先自发组织第一区铁器生产合作社。次年,屏南县双溪、长桥、熙岭组织铁器、竹编3个手工业合作社。1956年宁德市手工业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分别组成铸锅、缝纫、竹木、铁器、粮棉、雨伞、造纸、纺织、酿造、陶瓷等手工业行业生产合作社。到1957年,宁德市集体企业产值55万元,比1955年产值的43万元增长27.9%。1950~1957年宁德市累计集体工业总产值272万元,年均34万元。1958年,宁德市工业一哄而起,集体企业也随之增加。其后重新调整工业布局,将一些国有企业改为原有的集体企业,农村集体手工业社、组下放给人民公社管理。1962年集体企业增至446个,生产有所回升,宁德市集体企业年产值达1184万元。1976年集体工业全年产值达6053万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宁德市集体工业企业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对企业实行宏观管理,企业根据市场需要调整产品结构和生产布局,集体企业得到稳步发展。1978年,宁德市集体工业产值达9481万元,比1976年增长56.6%。乡镇集体工业也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工业生产从单一的农副产品加工发展到建材、造纸、食品、食用菌、茶叶等多种门类的工业体系。
80年代,集体企业推行经济责任制,重视工业老企业的技术更新与设备改造,抓新产品的开发和创优,引进先进技术,新办胶鞋、注塑、弹簧等一批新厂,给集体企业增添了活力。1985年宁德地区各县(市)有集体工业企业838家,职工62403人,年产值21879.2万元;乡镇集体工业企业516家,职工11736人,年产值7362.2万元。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集体工业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位置,个别集体企业仍沿用计划经济经营模式,仿照全民所有制企业的管理方法,缺少活力,不能适应竞争形势的要求,出现亏损倒闭现象。宁德的竹编、船用玻璃钢、工艺美术制品厂等因经济效益差,企业社会负担沉重,相继倒闭。80年代中后期,乡镇工业企业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乡镇企业主要依托当地资源,发展食用菌、缝纫、食品、五金、竹木加工、电机电器等行业,发展较快。1990年,宁德市拥有集体工业企业812家。1990年后,,宁德地区兴办适合闽东特点的电机、铁合金冶炼、茶叶精制、食用菌加工、水力发电、水产品加工、石板材及船舶修造一系列开发项目,为闽东工业发展奠定基础。1992年,宁德地区拥有集体工业企业871家,工业产值84850万元,占全宁德市工业总产值的29.39%。其中乡镇集体企业594家,产值42767万元。利税总额5725.2万元,其中利润2006.4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5140万元。[22]
国有企业
1950年宁德县在城关崇文街兴办国营第一碾米厂。国家资金0.24万元,职工11人,年加工大米720吨。同年,宁德市有国营加工厂5个,产值481万元。1952年古田县亦办有国营粮食加工厂,屏南县在长桥办国营屏南电厂,拥有发电机和12匹的电动机、碾米机各1台。是年宁德市有国营工厂23个,总产值447万元。1956年对私有工业企业进行改造,把大多数私营企业改为国营企业。1957年宁德市国营企业74家,产值1721万元。当年私营企业屏南柏源炼铁厂,古田铁厂、临水炼铁厂、印刷厂,宁德机器农具厂、滚珠轴承厂、炸药厂、水泥厂、纺织厂、食品加工厂等均转为地方国营,宁德市有74家国营工厂,产值达1721万元,占宁德市工业总产值5070万元的33.94%。
1958年大办工业,一些公私合营和手工业合作社也改为国营工厂。同时还新办一批工厂,其中宁德县新办9家国营铁厂。1961年,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一些原料不足,产量质量差,效益低的企业进行关、停、并、转,1962年国营企业缩减为184家,产值5206万元。1970年贯彻山区基本建设“小三线”建设方针,宁德市五小工业(小化肥、小纸厂、小水电、小煤窑、小钢铁)得到发展。此后,随一批小型骨干电站的建成,区内国营工业投资增大,生产有所起色。1978年后宁德市国营工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当年国营工厂231家,产值22943万元。1985年宁德市国营工厂246家,工业产值40105万元。此后,通过技术改造,引进、扩建和新建一批企业,闽东无线电厂、包装装璜厂、电子元件厂、粮油加工厂、粮油机械厂、风味食品厂、金溪电站、电子仪器厂、气象器材厂、电子设备厂、抗生素厂等生产能力大大提高。1992年宁德市国营企业达257个(其中中型企业7个),工业产值达89117万元,占同年宁德市工业总产值的30.8%。实现利税总额9976万元,其中利润总额5148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7347元。[23]
至1992年,闽东已拥有冶金、拆船、电力、机械、电子、化工、建材、森工、食品、纺织、缝纫、皮革、医药、造纸、文具用品等门类的村以上工业企业2600多家,其中,年产值超过千万元的企业有10家,并初步形成以轻工业为主,门类比较齐全的区域工业体系。闽东电机厂生产的ST系列单相交流发电机,多次获得国家金质奖。福安市以闽东电机为龙头,拓展为初具规模的“电机电器专业城”。其电机电器生产具有自己的技术、设备优势,已成为闽东工业的一大支柱。纺织工业正在迅速崛起,宁德市已建成10多家麻纺、毛纺、针织、植绒等工厂,主要产品有棉布、苎麻球、腈纶毛线、兔毛纱、毛巾、线毯等。食品工业,有茶叶、罐头、酒、红曲等75种产品获部优、省优产品称号,“天山银毫茉莉花茶”获国优产品称号、菇笋罐头成为大宗出口创汇产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闽东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步伐相应加快,通过发展“三资”(外商独资、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私人企业,非国有工业迅猛发展,工业产品结构得到有效调整,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改善。不少工业门类在生产规模、技术能力、产品质量等方面都达到较高水平。1992年,宁德市工业总产值达28.87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2.86%。

詹家森2(2014-10-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