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家乡代言---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之概述

家乡区县: 广州市海珠区

  我从5岁开始就一直生活在广州,广州真的就是我家乡一样,陪伴着我长大。我也在海珠区也住了快六年了,下面介绍介绍海珠区吧。 海珠区是中国第三大城市广东省广州市的老四区之一,古称江南洲,在广州市珠江的南面,2010年全区总面积为90.40平方千米,户籍人口90.79万(六普)。2005年12月31日起,海珠区辖18个行政街道:赤岗、新港、滨江、素社、海幢、凤阳、龙凤、沙园、瑞宝、江海、南华西、南石头、江南中、昌岗、南洲、琶洲、官洲、华洲。海珠区古称“江南洲”,广州人称其为“河南”,处在广州市的中部,由珠江水系广州河段前后航道所环绕,是四面环水的天然良壤。海珠区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是一个素有广州“南肺”之称的绿色岛区。

  海珠区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广州市政府于1950年7月,将原海珠区城区部分的3个区(蒙圣、洪德、海幢)合并,成立河南区人民政府。以后30年间,其称谓多次变动,1980年7月称海珠区人民政府至今。

   海珠区的地理:海珠区位于广州市区南部,四面为珠江广州河段环抱,北部与荔湾、越秀、东山、天河区隔江相邻,东部、西部、南部分别与黄埔、芳村、番禺区相望。区域的主体为海珠岛(河南岛),此外还有官洲岛和丫髻沙岛。海珠区气候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由于濒临南海,受温湿的热带海洋气团影响,具有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温暖湿润、全年温差较小、干湿季节明显的气候特征(本节实测数据资料均取自番禺区,因两区气候有较大的相似性)。

  海珠区的区划:1991年,全区共有19个行政街、1个镇,设303个居民委员会、18个村民委员会。19个街道是赤岗、新港、晓港、小港、江南中、滨江、素社、纺织、基立、宝岗、跃龙、二龙、海幢、南华西、洪德、凤凰、沙园、昌岗中、南石头,1个镇是新滘镇。新滘镇设18个行政村:联星、石溪、五凤、瑞宝、三滘、沥滘、凤和、东风、红卫、龙潭、土华、小洲、赤沙、北山、仑头、琶洲、黄埔、官洲村。

1991年7月,新滘镇从凤和村划出一部分成立桂田村;1996年8月,增设石基村。

1996年9月,成立凤阳街道办事处,下设15个居民委员会。

1998年7月,行政街调整为12个:赤岗街、南石头街、新港街、沙园街行政区域不变;凤阳街行政区域扩大至整个五凤村;宝岗街、海幢街、跃龙街合并,取名海幢街;南华西街、洪德街合并,取名南华西街;纺织街、滨江街合并,取名滨江街;基立街、素社街合并,取名素社街;小港街、江南中街合并,取名江南中街;昌岗中街、晓港街合并,取名昌岗街;凤凰街、二龙街合并,取名龙凤街。调整街道行政区域后,行政工作按属地管理。五凤村划归凤阳街管理;联星村下属28个经济社,行政工作属所在街道管理,联星村合作经济归口区乡镇企业局管理。是年12月,成立瑞宝街,管辖新滘镇的瑞宝村和瑞宝第一、第二居民委员会。

1999年1月,成立江海街,管辖新滘镇的红卫村和大塘、新村、台涌、石榴岗4个居民委员会。

截至2000年,全区共有14个行政街、1个镇,设389个居民委员会、20个村民委员会。

  海珠区的人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建立,海珠区的人口数量变化比较大。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全区总人口为776679人,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全区总人口为1237273人,10年间共增460594人。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的是海珠区的地理、区划和人口。下一篇将会主讲海珠区的历史~敬请期待吧!

个人主页:http://abc.wm23.com/MusicQ

博客:http://blog.sina.com.cn/music1030

微博:http://weibo.com/u/2833948072/home?wvr=5&lf=reg

晴晴(2014-04-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