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洪湖——洪湖野鸭

家乡区县: 湖北省洪湖县

洪湖野鸭种类繁多,通常泛指雁形目、鹤形目、秧鸡目和行目等野生水禽,共39种、分属8目9科。分青头鸭、黑鸭等适应了这里的气候条件,已经安家落户,可以常年猎取。洪湖野鸭一次可以猎取成百上千只,常年产量多达25万公斤以上,占湖北省野鸭产量一半以上,最高的年份达到40多万公斤。对于野鸭、野雁,洪湖民间素有“九雁十八鸭,最佳不过青头与八塔”之谚。以“青头”“八塔”为代表的洪湖野鸭可说全身是宝。取其体肉作为菜肴,洪湖红烧野鸭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被选入《中国菜谱》。

洪湖野鸭亦可精制入药。用它制作的“黄鹤”牌水鸭精,已成为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港澳等地区家喻户晓的名贵滋补品。它含有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有补虚暖胃,食味清隽的滋补佳品。一般“虚不受补”的人都视其为圣方。《中国药学大辞典》记载:“用冬虫草三五板,老雄鸭一只,去肚杂,将鸭头劈开纳药于中,仍以线扎好,加酱油、酒如常,蒸烂食之,其药气能从头中直贯全身,无不透浃……每服一鸭可抵人参一两。”经常饮用,可以补肺益气,滋肝养肾,增强体质,抵御疾病,对气血两亏,须发早白,病后欠补产后体弱,食欲不振,精神疲倦,健忘失眠等都有独到的功效。

取其体毛,精羽可制成羽毛扇,是我省著名的传统工艺品。其毛质柔软,色彩丰富,造型美观,精巧轻便,具有送风柔和的特点,最适合老人,产妇和病患者使用,还是戏剧舞台上理想的道具,也是一种珍贵的礼品。细绒则能做羽绒服、羽绒被,具有“轻、软、暖、弹”等特点。

  冬天的洪湖,荷花败了,荷叶枯了,一片水汪汪。寒风瑟瑟,鱼儿沉入湖底,惟有野鸭十分灵性地飞翔或跳跃。相对于北方而言,南方的冬天是温暖的。入冬前,野鸭从各地纷纷飞了过来,一群一群的,落脚在湖中的沼泽湿地上。地当床,天当被,各自为阵,其乐融融。这时的洪湖,完全成了野鸭的天地。白天,它们叽叽喳喳地觅食,得意忘形地戏耍着。晚上,就蜷伏在水草里、芦苇里,将头藏入翅膀静静地入眠。当然,不管是白天黑夜,领头鸭都会忠实地站立在高处,眼观四方,站岗放哨,守护着群鸭们的安全。
  天冷了,湖面上结成了厚厚的冰。不能打鱼了,渔民们也就闲了起来。于是,许多渔民打起了这些野鸭的主意。渔民们将十几只小渔船连为一体,在船板上铺上水草插上芦苇,装扮成湖面上的湿地,然后将火铳藏之水草底下。所谓火铳,就是类似猎枪之类的旧式火器。从底座上伸出一根长长的铁管,底座装有火药,铁管里灌满了铁砂子。点铳时,即点燃引线,引线引爆火药,火药爆炸时产生强大的推力,将铁砂子从铁管里发射出去。由于铁砂呈扇形发射状,所以命中率很高。这些火铳,都是一排排地排列着,当地渔民称之为“排铳”。聪明的渔民们,还用羽毛制作一些野鸭标本,活龙活现地摆放在“湿地”上。经过一番伪装后,躬身在船尾的渔民,便推动着“湿地”在冰面上一步一步朝着停留有野鸭的湿地移动。
下雪了,白皑皑的一片,野鸭的行动变得沉重迟缓起来。即便如此,仍然有许多野鸭不甘寂寞,在结冰的湖面上跳来跳去。或用嘴巴啄冰,或用爪子刨冰,试图破开冰面,捞出几条鱼来饱餐一顿。遗憾的是,它们往往得无功而返。湖面是厚厚的冰,晶莹剔透,湿地也被大雪覆盖住了,一览无余,站岗的领头鸭也就放松了警惕。它们目光呆滞地望着远方,或干脆将头藏于翅膀里打起顿来。
眼前呈现出一种洁白色的安宁。然而,野鸭们做梦也没有想到,死神正一步一步走进它们。
猛然间,冰面上玩耍着的野鸭发现了新绿洲,还有新绿洲上新的同类。它们先是一惊,紧接着便喜悦地拍打着翅膀,用特有的语言打起招呼来。可惜,这些新同类对它们热情视而不见,置之不理。于是,它们很生气,很扫兴,只好继续忙碌自己的事了。
  就在这时,那片新绿洲上突然火光四射,响声四起。冰面上的野鸭们惊呆了,还没待它们反应过来,便大片大片地饮弹倒下。也有些幸运者,躲过了铁砂,惊恐万分地腾空而起,在天空中凝视着这梦幻中的惨案,悲痛地嘶鸣着,久久不愿离去。还有一些受伤的野鸭,尽管挨打了,但没有伤及要害,只得使劲拍打着翅膀,拖着伤残的身子,在冰面上跳蹿……

多少年以后,故乡人的环保意识增强了,洪湖野鸭被列入了禁捕保护动物。听母亲说,如今市面上的洪湖野鸭全都是圈养的,即用野鸭蛋进行人工孵化繁殖的。这样,既传承了故乡人过年品尝洪湖野鸭美味的习俗,也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和环境友好。

海绵没宝宝(2014-10-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