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阳丧葬习俗--我一般是拾馍的

家乡区县: 陕西省泾阳县

死者临死的时候,家人及亲属已开始准备后事,同村的人闻讯也会前来探究竟,准备帮忙。这时死者子女和亲属会围在死者周围,不停的喊叫死者,据说这里面有招魂的动机。而另一边,死者的儿子则和村子一些有威望的人商量后事,他们会主要商量三件事:丧期、丧事规模、总管即主事人人选。丧期一般有三天、五天、七天、十天。因为大部分人财力精力有限,所以选择三天、五天居多。丧事规模由死者家属的自身条件决定。而总管一般是由村里有威望、有经验的人担当,负责以后丧期中的具体事宜。

当死者吐出最后一口气时,其子女儿孙晚辈,齐跪其周围大哭,当然这个是因悲伤所致。同时会有人将一个绑着红线的铜钱塞入死者口中,但将红线露出。

人到齐后,总管便会按照同死者亲属商定的情况安排人手、执行后事,丧事也就真正开始。这时总管会安排报丧、各帮忙人的职责、吹打乐人、青器、布置灵堂、打墓等。下面笔者将做以分别论述。

(1)报丧

即安排人通知死者亲戚朋友前来吊唁,并告知丧事的安排。报丧人手执一个写着名单的白纸,按其顺序进行通知。若死者为女性,则会首先通知死者的娘家。并且,吊唁者前来吊唁也是有讲究的,如死者儿媳妇的娘家人必须给儿媳妇一家带上新衣服,称为“打头”。

(2)各帮忙人职责

各帮忙人的职责一般是由总管根据帮忙人的办事能力和经验来安排,包括礼房、接待人、打杂等。礼房主要负责登记来客所带丧礼情况,并在丧礼上挂张“XXX叩”的白色纸条,然后将丧礼一字挂在院里。礼房的人一般由书法较好的人担任。同时,前来吊唁的人无一例外的带着一卷烧纸和两根蜡烛,也由礼房的人代收。接待人专门负责接待、挽扶前来吊唁的人。至于打杂是比较机动的,基本上什么活都干。

(3)吹打乐人、青器

吹打乐人和青器是丧礼中必备的,吹打乐人一般请外村的乐人,因为本村为本村人吹打不太方便。乐器也是乐人自带,有琐呐、小锣、小鼓、梆子、竽、风琴等。青器指待客用的桌子、板凳、盘子、碗筷、碟、灶锅等,一般是租赁的。至于为什么叫“青器”,笔者曾打听过,但也没有人能说出原因,故有待后考。

(4)布置灵堂

布置灵堂是一件很有讲究的事。灵堂布局一般是前边放一张大方桌,方桌上放一个用纸做成的类似于门楼的斗拱建筑。有一米多高,其上部一般由右至左写着“敬孝堂”几字。字下放着死者的遗像,遗像右侧是“X门X代祖先之灵位”(若死者为女性则是“X门X氏之灵位”),左侧是“X门祖先之灵位”。纸建筑前方一尺左右则是香炉。香炉两侧各一个烛台。紧挨纸建筑两侧则是用纸做成的、上布满纸花的东西,样子颇似旌旗。在纸建筑两侧稍微靠前处,有两个纸做的童男童女像,男居左、女居右。在纸像前分别放着两罐东西,一罐是五谷(一般为小麦、小米、稻米、黄豆、豌豆),一罐装的是沙子。

待入殓完后,帮忙的人便会在死者身体与棺木两内侧之间放些鲜花。然后棺口部用红绸盖上,但不盖棺盖,使人们无法直接看到死者。这时,整个灵堂就算布置完毕。

(5)打墓

打墓又称箍墓、筑墓,就是为死者修建墓地。以前是请风水先生任意选墓址,现在因为国家政策,所以只能请风水先生到村里的公共墓地选墓址。选好后,由死者亲属出面同村里交涉并购买该处,方能打墓。打墓的人选也是由总管安排的,一般是由具有一定经验的人担当。

竖穴墓:一般是先向地下挖出南北长约2.5米,东西宽约1.8米,深2.2至3米左右的长方形竖穴土坑。然后夯打坑底,接着沿四周坑壁向上全部砌墙,所用之砖一般是我们现在用的普通砖(20*10*5cm的红烧砖)。待四周墙壁最顶部统一距地面半米左右的时候停止砌壁。然后用石灰等建筑材料将四壁粉刷涂光。一般情况下,墓底都需铺砖,甚至会做成水泥地面。从地面看,这种墓好象一个无盖的箱子。入葬时,木棺将会用绳子绑住,直接从顶部水平放入墓中,后在墓顶加盖水泥板。

洞室墓:这里的洞室墓不是直接在地下挖洞以成墓室。其做法也是先向下挖坑,只不过挖的是一个甲字型的土坑。或着说是竖穴墓伸出一条墓道,用以将棺木运入。墓道均在墓的南侧,据此很明显判断出墓向是座北朝南。甲字型坑的长方形部分同竖穴墓坑的长宽高基本相似,四壁也用砖砌,也粉刷墙壁,地面铺砖。只不过南壁部分留空做成门状,以便同墓道相连。而且也先将墓顶直接筑好,棺木将从墓道、墓门处抬入。同时,墓道南高北低成斜坡状,墓道壁为原生土铲平即可,无需其他加工。

笔者注意到,在筑墓的过程中,死者的女儿每天会带一些礼品来酬劳打墓的人,并要给打墓的人一些”耍钱”。并且打墓所需劳动日较多,一般持续整个丧期。

上述一切准备妥当或开始后,亲戚朋友也已陆续前来吊唁。我们可以看到,死者男性直系亲属跪在灵堂左侧,女性直系亲属跪在灵堂右侧。每一侧的排列也有一定讲究,一般是长子长媳跪在灵前距棺木最近的地方,其他亲属也按亲近依此排列。至于前来吊唁的人,一般到门口时就被接待的的人带到灵前(女儿孙女距家门有一断距离时就会哭泣并被搀扶而来)。笔者看到,女性吊唁者只是跪在灵前哭泣,而男性吊唁者则会迈前上香。香是在灵桌前的蜡烛上点燃的,香点燃后上面的火苗不能用吹灭,而应用手煽或将其摇灭。然后,退后三步,持香而作揖。接着上前将香一个一个插入香炉。再后退三步,下跪,叩首三下,方罢。叩首时,女性吊唁者也要紧跟着叩首。同时灵堂两侧的亲属也应叩首回礼。并且吊唁者磕头叩首时,长子应在纸炉里焚纸。待吊唁者行礼完后,负责接待的人就会给吊唁者披孝绑孝,整个吊唁方算结束。

在此后的几天内,主要就是进行吊唁活动,过程基本如上所述。除此以外,在丧期内有守夜习俗,即每天晚上,死者的儿女孙辈要轮流跪在灵前,以示孝道。并且每天吃饭时要在灵前先给死者供奉食物。同时还讲究,当年刚出嫁或有身孕的女性不能到灵前祭拜。

丧期的高潮则是从埋葬的前一天下午开始的。此时,在吹打音乐的伴奏下,总管为跪在灵前的长子长孙戴上疙瘩帽子(一种带有一定数量棉球的纸糊帽子,长孙帽子最顶的那个棉球带红),为长媳妇和长孙女的孝纱顶部缝上棉球(长孙女孝上的棉球带红)。然后在长子长孙腰间绑两道麻绳,背后挂一张书有字的麻纸。并在其叩首完后分别给一个纸棍。至于其他男性家属,则在其腰间绑一道麻绳,也依然给每人一个纸棍。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纸棍是将白纸剪成齿状,贴在直径约为2—3厘米,长为1.5—2尺的较为笔直的柳枝或杨树枝上。看上去就是长满纸刺的棍。并且孙辈手持的纸棍头端涂有红色。需要注意的是,麻绳和纸棍的实施对象只是男性。

接着就要进行盖棺。盖棺之前要瞻仰死者仪容。这时死者脸上的手帕已被去掉,亲属会从灵堂的左侧入,右侧出,围棺木转一周。同样,眼泪依然不能掉进木棺。瞻仰过后,帮忙人为死者盖上红色的被子,用卫生纸卷或其他东西将死者与棺木两内侧的空隙塞紧,达到稳固的效果。然后用一层白纱将棺口盖住,后盖棺盖。且此时不能用铁钉固定,只能用乳胶粘住即可。这一切都是在吹打乐声中进行的。

盖棺后就是亲戚朋友邻里乡亲为死者奠酒。这种奠酒活动大多由男性进行。死者亲属仍跪居两侧,与吊唁时的情形一样仍要答礼。整个奠酒活动也是在吹打乐声中进行。奠酒的次序尤为重要。首先是死者娘家人,接着是死者的侄子,然后是死者的姑爷,最后是邻里乡亲其他亲戚朋友。奠酒过程也是有讲究的,先是奠酒人上前点香插香,然后磕头三下。起,做揖,端起总管递过的酒杯,迈方步后退三步,跪,将酒举过头顶,然后缓缓倒向地面,再磕头三下。再起,方步上前一步,做揖,接过总管的另一杯酒,后退三步,跪,依然将酒举过头顶,然后倒向地面,再磕头三下。再起,……,听说直到奠够九九八十一杯酒方罢,不过现在的人为方便,一般照此方式只奠三杯酒。这一晚依然要守夜。

第二天太阳未出来之前,死者全体亲属就会跪在门外。由长子将灵桌下的火盆请出来,在总管的安排下,将火盆高高举过头顶,猛摔向地面将其摔碎,称之为摔火盆。火盆摔完后,全体亲属又跪在灵前,在总管的主持下向死者三磕头。接着开始起灵,即将棺木抬到门外的灵床上(在起灵前,帮忙人已用铁钉将棺身、棺盖固定)。这里的灵床类似于轿子,但其两个轿杆成两条龙状,前为龙头后为龙尾,且内部也比普通轿室较长较宽。棺木由六个人抬到灵床后,全部亲属走出门外。男性亲属则手持纸棍走到灵床前拉纤绳(所谓纤绳是在灵床前绑一条十几米长的白色纱带,离灵床最远端由长子绑在腰间,向后按同死者关系依此而站,据说这是孝子们在为死者引路),在长子两侧则是吹打乐人。紧挨灵床后的是手持纸扎的帮忙人,而女性亲属及亲戚朋友紧跟在纸扎后面。至于灵床的扛抬则是由村里的帮忙人轮流着进行。这时,只要鞭炮响起也就意味着送葬开始,一些之前没来帮忙的村民也会扛着工具主动列在送葬队伍的最后边。在送葬的整个过程中,吹打乐声是不断的。并且送葬队伍只能走大路,每到一个拐弯处,就会燃起鞭炮并在该处插上一面小黄旗,称为拐七。若死者属非自然死亡,送葬队伍所经过的人家就会在自家门口点燃一小堆麦草,据说是为避邪。到墓前时,所有亲属一律跪着,然后由长子解下纤绳,依然是六人将棺木放入墓室并使起稳当(具体的放入方式,前文已做论述)。笔者曾有幸进入墓室看过,发现棺木的放置大致是头北脚南,但稍偏西北、东南。同时,木棺是头高脚低的,这有头枕五台、脚踏南山之说。木棺南侧放有一张黑色小木桌,桌两侧有两把黑色小木椅,为冥器。桌上还放有现在并不常见的陶壶和两个陶杯,甚至还有一个开着的收音机,以及先前在灵桌上放的那两个罐子。在墓室的东南和西南角分别放有纸糊的童男童女。紧挨棺木南端两侧放有两只一样的黑色瓷马,约有1.5尺高。木棺由长子用绣有画纹的红绸覆盖。

然后长子回家,手持死者遗像,后面是吹打乐人,再后面是一些手持灵前献饭的亲戚朋友,排成长队在村里行走(一般转转即可),称为转饭。转饭队伍回到家中,长子将遗像放回灵桌前,跪在一侧。后面手持献饭的人一字列成长队,跪着依次将献饭传至长子手中。长子将其举过头顶,交给总管并由其放回到灵桌前。这个过程一直持续至最后一碗献饭放回灵桌。然后全体磕头三次,方算结束。接着就是长子在总管的带领下向帮忙人磕头酬谢,最后长子向总管磕头酬谢。整个丧事就算结束。

不过值得补充的是,在死者入土的三天之内,每天傍晚死者的儿子则会带着麦草到死者坟前为其”打怕”,即将麦草环绕坟堆放置一圈,然后点燃直到其熄灭。听说这样是为明确死者在阴间的地界,防止其他游魂侵入。

慢慢来喽(2014-10-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