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流变】
汉川善书是盛行于湖北省汉川市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种地方性曲艺曲种,自清朝乾隆年间形成曲艺形式以来,已有二百六十余年历史。它从宗教的“说善书”脱胎而来,是我国善书艺术中一朵耀眼的奇葩,是善书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本地化的结果。
善书是我国宗教文化和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顾名思义是劝善之书,劝人为善而去不善。最初是宗教徒通过讲述与佛教、道教有关的故事而宣传其教义,对世人进行劝化的工具,具有明显的宗教性。旧日善书曲艺的思想体系属道教一脉,其内容以道教为本而融汇儒、佛并兼采民间信仰——即道教的积善销恶观念,佛教的“因果轮回”和“因果报应”或者“感应”的信仰,儒家的忠孝节义、道德内省与阴鸷观念共同构成善书的思想体系,这也是中国宗教深植的传统。
上溯至东晋,就有道教用以劝教而进行的“说善书”,即所谓的“唱导”,也叫“说法”。专为劝诱人而设,有白有歌,其体略如后世之“道情。这是道教早期的善书。之后的唐代出现了“俗讲”,这是寺院向普通民众讲解经文的通俗化形式,这便是佛教为劝诱人而设的“善书”。到了宋元,宗教的“说善书”活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逐渐演变而形成一种广泛流传于寺院和民间的说唱形式,勾栏瓦肆中也出现了“弹唱因缘”、“谈经”之类的说善书活动,尤其是当时出现的“话本”等说唱文学形式已经初具现代善书的雏形。善书开始出现脱离宗教、自成一体的趋势。嗣后明朝的“宝卷”问世,更加完善、充实了善书的内容,且使佛、道的善书合流,把讲唱融为一体的表演形式定名为“善书”。这是唐宋以后道释二教基本合流的形势下所产生的、两教共有的“善书”。明代永乐年间,善书最终脱离宗教而自成一体,得以正名。明代永乐年间的“钦颁善书”《为善阴骘二卷》,其“前有大字御制序……因采辑传记,得百六十五人,特命梓传天下云云。每人中以四字标题,如上卷之起蒋王灵应,止于仲淹经济,下卷起张泳惠民,止周妇感悟之类是也,字版皆大,所引皆系正史,句皆有圈,最便阅览”。这便是初期供人阅读的案头善书。此后善书进一步向着世俗化、文学化方向演进,逐步成为以生动活泼的说说唱唱的方式来演出,深受民众喜爱的民间艺术。其突出特点是演说的故事以善恶报应不爽为主题,劝人积极行善,具有强烈的道德教化意义,因而到了清代受到皇家重视。如康熙皇帝曾亲颁“圣谕广训”,清廷将这些“圣谕”辅之以善书这种百姓易于接受的形式在全国各地宣讲,成为清朝构建满汉和谐,巩固清室统治,实现太平盛世的重要“德治”工具。人民群众对这样的善书不满,进行抵制,但是对于这一产生了较大影响的说唱形式则是欢迎的。
到了清朝后期,随着这一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统治力量日趋腐败衰颓,善书的编、讲逐渐由官办走向民办,各地书局、作坊也相继编印了大批善书的单行本和合订本。清代末叶至民国时期,善书由朝廷进行民众教育的工具变成了表现人民善良愿望、宣扬社会美德的群众文化活动。善书民间艺人从官家手中接过这一百姓喜闻乐见的说唱艺术后,用大量民间传说、神话传奇、生活故事等对原善书的故事类型和内容进行了改造和丰富,从而使善书成为广大民众进行娱乐和自我教育的一种很好的形式,使善书汇流于民间文学的长河。
善书这种说唱艺术本来流行全国,更是遍及湖北江汉平原的各个角落。之所以在汉川生根、开花、结果,是由于历史上汉川是众水汇归之区。清代至民国,襄河两岸开出九条支津,汇归汉水,水乡逐渐变成平原,群众也逐渐由捕捞转至耕种,生活日趋安定,对文化、教育的要求也日益迫切。由于善书是一种叙述体,不象戏剧那样要求化妆,其形式简单,易于继承,故善书很快被人接受,并发展演变成为汉川的曲艺曲种。
辛亥革命时,汉川的善书艺人,在台上贴出“宣统小奴逐回家去,讲我大汉扭转乾坤”的横幅,取代了传统的“宣圣谕歌贤词因为消灾解厄以了愿,讲道德说仁义务必洗心革面而酬神”的对联,场地的布置和艺人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新。这一时期,王海元、谭新春、陈宗福、潘炳学等一大批人士投师学艺,使善书艺人队伍迅速壮大,并以汉江为界,形成南北两大艺术派别,汉川善书得以全面创新发展。辛亥革命以后,北方的善书逐渐消逝,而在南方地区流行的善书,也由于因循守旧,承袭了呆板的演出形式,加上不注重发展壮大艺人队伍,所以,至解放后相继被本地形成的早于善书的其它曲种,如鼓书、评书、小曲等所淘汰,渐趋衰亡。惟湖北汉川、蔡甸、仙桃一带的艺人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曲种,且逐步形成了以汉川为中心的“汉川善书”。
历史沧桑巨变,汉川善书经历了移植、发展、提高的过程——首先,汉川善书吸收了其它曲种和地方戏曲的长处,改革了原来善书的演出形式,由“一人班”发展成“两人班”,进而又发展到多人同台、分工角色、上下场,犹如戏剧,自然活泼,用定场诗代替了“圣喻”,更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其次,吸收地方民歌、生活音调乃至本地其它曲种的音乐,改造、创立、丰富了善书的唱腔, 对汉川善书的唱腔进行了记谱和整理,并依据其各自的韵律、节奏、情绪、表现力等特点为善书唱腔的曲牌进行了分类和命名,归纳出了汉川善书的唱腔曲牌——大宣腔、小宣腔、流水宣腔、丫腔、梭罗腔、欢乐腔、怒斥腔、哀思腔、流浪腔、渔鼓腔、正板两块皮、花腔数板、单头数板等计13个。其三,改革了唱词框架。过去的善书常是三、三、四式的十字句。难以表达众多人物错综复杂的思想感情。汉川艺人突破了这种传统框架,创造出三、二、三式的八字句,四、四、三和三、四、四式的十一字句,三、三、七式的十三字句,五、五、七式的十七字句和不规则的长短句式,同时又改革了一些唱腔,使古老的善书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其四,在整理、移植、改编古书目的同时,创作了《三槐冤》、《活鲫鱼》、《浪子回头》、《一口血》等大批取材于本地的新书目,用善书向人民大众宣传新思想、新道德、新风尚,使善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与此同时,一批汉川艺人进入武汉,在鹦鹉洲、罗家墩至江岸一带搭班演唱,挂牌“汉川善书”,名噪武汉,盛极一时,乃至汉川善书同黄陂的花鼓、阳逻的高跷被誉为“湖北三盛”。打造了汉川地方文化品牌名片——“汉川善书”,使之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黄陂、汉川两县的民间艺人在汉口观音阁(今硚口区文化宫)成立了"评书"宣讲联合公会,公举陈树棠、李少霆、巴静卿为理事长和常务理事。汉川入会的艺人有50余人,王海元任善书宣讲组组长。抗战时,联合公会被迫停止活动。1946年抗战胜利后,又恢复其组织。联合公会为培养艺人,提高善书艺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一时期投师学艺的卢维琴、周生炳、傅海林、陈贻谋、傅好安、何义甫、罗培芳等,后来皆成为汉川善书享有盛名的艺人,他们的弟子亦成为善书舞台上的骨干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汉川善书日趋成熟。1950年,湖北省成立“戏曲改进协会曲艺分会”,下设汉川善书组。1951年,善书艺人李秀山赴朝鲜慰问演出,更加鼓舞了善书艺人的积极性。艺人们创作了一大批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曲目,有的在省刊物上发表,有的获省优秀节目奖和书目演出奖,有的被广播电视台录音播放。汉川善书这朵曲艺之花,日趋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而今,善书这一曲种在其它地方几乎消亡,而汉川善书的演讲活动却方兴未艾。1981年,汉川成立了民间艺人协会,部分老艺人担任了协会的重要工作。尔后,从事宣讲的艺人有近百人。这些老人除在汉川各地交叉演出外,有的还到武汉、孝感、荆州等地演唱。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涌现了朱淑琴、陈先美等一批女艺人,并进行了配伴奏的尝试。汉川善书吸引着成千上万的群众。
汉川市的党委政府历来对汉川善书的保护、发展、传承工作极为重视,文化部门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就抓住它不放,作为地方特色曲艺品种不断推陈出新,使汉川善书在当今城乡文化娱乐市场仍占有重要地位;同时由于汉川善书演出方式灵活,既简便又生动活泼,并且能随着社会进步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容,改进表演形式,始终保持鲜活的姿态,保持贴近民间生活,富于道德教化的可贵特色,所以其与当地文化生活和民间习俗有着很好的融合。这样,汉川善书就在当地的民间文化生态中显得生机旺盛,有着持久的活力,并逐渐闻名于世,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组成部分。
【代表性书目及存留情况】
汉川善书书目繁多,是一笔很可观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其题材类型主要分为两大类,艺人们的术语称之为“案传”。所谓“案传”,就是凡根据经官府判定了的案情,编成故事用来宣讲的,谓之“案”,如《一口血》、《四下河南》等;凡根据生活故事等编写用来宣讲的,谓之“传”(也叫“书”),如《萝卜顶》、《吉祥花》等。艺人们往往把二者结合起来统称“案传”,实则代表了汉川善书的两大类题材——公案故事和生活故事;后者细分的话还可分为传统民间故事、现代社会生活故事、神话传奇故事等小类。
根据现有资料和线索,经过搜集、挖掘,初步找到(包括知名而无版本)的案传共三百六十五本,其中代表性的传统案传有《四下河南》、《珍珠塔》、《安安送米》等二十七本;群众喜爱经常宣讲的传统案传有《金玉满堂》、《滴血成珠》、《双善桥》等二百九十本;移植改编的案传有《张羽煮海》、《劈华山》、《三世仇》等三十八本;新创作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案传有《何月英的婚事》、《杨菊香翻身记》、《李二姣割谷》、等十本。这些案传现在全部都能进行宣讲。
【历代的风格流派和代表性艺人及传承谱系】
近百年来,经过善书艺人们不断地艺术实践,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善书曲坛上涌现了不少知名度高,艺术修养深厚的著名艺人,汉川善书的讲唱以横贯汉川市全境的汉江为线,分为以王海元、王作夫、王新三位代表的南派和以陈宗福、潘炳学为代表的北派。南派重宣,北派工讲;南派敢创(现有的新案传大都是南岸创作的),北派敢改(陈宗福一人就改编了《龙须面》、《二度梅》等二十多个案传,还首创了连台案传《天宝图》等多部);南北两派宣讲艺术,各有特色。
解放前至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代表性艺人有何文甫、罗培芳、卢维琴、陈贻谋、付好安、周生炳、付海林等;八十年代至今的代表性艺人有徐忠徳,袁大昌、刘德谦、熊乃国、张运香、周春娥、黄春桃等。
现已梳理清楚了以著名善书艺人卢维琴、陈贻谋、殷福喜、袁大昌为代表的汉川善书四大传承谱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