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汉川】汉川文化遗产---汉川善书(下)

家乡区县: 孝感市汉川市


【演出形态】

汉川善书的演出形态特点是“韵散相间,讲唱结合。”分为讲、唱、答、对四项。

“讲”即叙述,是善书案传故事中的散文部分,又称为“梗子”。“讲”由主讲先生担纲,就是主讲先生以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向观众叙述故事的来龙去脉,事件与情节的进度和变化,书中人物的身份及相互关系,进行典型环境的设置等等。

“唱”即宣词,是善书案传故事中的韵文部分。“唱”由宣词先生担纲,就是宣词先生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直接扮演故事中的主要角色,一般宣词先生有两到三人。宣词先生宣词时,根据故事情节和人物情绪,选择特定的善书曲牌唱腔,通常以“三三四”的句式来演唱书中人物的语言,即每一句唱词都由两个三字音尺和一个四字音尺组成,唱词上下两句为一行,唱腔反复,一韵到底。

“答”就是在宣词的过程中扶案先生针对宣词内容的插白。扶案先生一般一到两人,既无讲的任务也无唱的任务,纯以生动的方言口语来与宣词先生的唱词一唱一答。善书演出中,宣词先生的大段悲腔往往使观众的精神负担沉重,而扶案先生的答词却可以用“包袱”来调节现场的气氛和观众的情绪。答词一般不写在案传中,全靠扶案先生平时的生活和艺术积累与临场发挥。扶案与宣词答对自然,有张有弛,有起有伏,生活气息极浓。

“对”就是上、下场时演员之间起衔接剧情的过渡性质的对白。

一部书通常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形成“场”这一组织单元。每部书的故事都由若干场组成。每一场都是由主讲先生讲一段,宣词、扶案先生唱、答一段,加上换场时角色间的对白完成。由此开启推动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前后照应,首尾圆楔。

汉川善书的这种以第三人称的“讲”和第一人称的“宣”、“答”、“对”相结合的互补结构与评书等以单人表演的曲艺形式相比较,进一步扩大了案传故事的时空领域,增强了表现情节时的真实感和亲切感。汉川善书采取这样的人称交叉叙述的叙事方法,使被叙述的情节和人物得到全方位、立体化的表现。

【艺术特色】

汉川善书的艺术特色和风格可概括为十个字:“正派、雅致、动听、感人、完整。”正派——指内容不低级下流;雅致——指表演轻谈慢叙,文雅有致,分外亲切;动听——指唱腔朴实浑厚,婉转悠扬,吐字清晰,丝丝入扣,带有浓厚的江汉平原的地方色彩;感人——指观众与剧中人心心相通,他悲人亦悲,他喜人亦喜,他怒人亦怒,他恨人亦恨,字字句句,牵动情心,感人肺腑;完整——指情节有头有尾,有因有果。“讲、唱、答、对”四项都以“舌生花”、“口生香”、“脸生色”、“目生光”为艺术标准,善表喜怒哀乐之感,能调观众内心之情。

【当前的基本演出状况】

当前的善书演出仍然秉承了自己的传统,分为馆书和台书两种演出方式。一年四季均有演出。馆书即说书艺人在固定地点常年设馆宣讲善书。这一形式体现的是善书的职业化特点和道德教益及文化娱乐功能;台书即在特定的民俗节令和事情的背景下,由东家将说书艺人请到自己的居住地,搭台宣讲善书,同时伴以一套特定的仪式程序。这一形式表现了汉川善书的宗教本源色彩,反映了汉川当地浓郁的民俗风情——其中每年农历正月至三月底为台书演出时间。善书艺人根据各地请书时间按顺序到各乡镇村组开台讲书,每台书一般为三天,每天分为早晚两场;每年农历四月至腊月二十八为馆书演出时间。善书艺人会选择交通便利,观众易于麇集的场所设馆讲书,每天中午十二点到下午四点为讲书的固定时间。台书和馆书都有较好的演出市场,这对汉川善书的传承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空间保障。

【曲种代表人物和曲种非遗传承人情况】

汉川善书的代表人物和非遗传承人均为徐忠徳。

徐忠德,男,1933年出生,湖北省汉川市城隍镇徐家畈村人,务农为生,自幼读过八年私塾。1968年拜著名善书艺人卢维琴为师学讲善书。第二年即出师独立掌案主讲,是汉川善书北派传人。代表作有《尼庵产子》、《泪洒庵堂》、《恩仇记》、《落金扇》、《双金锭》、《王昭君》、《薛刚反唐》等。

艺术特色:几十年的演出实践铸就了徐忠徳深厚的艺术功力。他善于突破前人窠臼,以富有表现力的独特叙事手法塑造书中人物形象,展示人物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直接表现人物之间充满戏剧张力的矛盾冲突,推动故事情节的层层发展;创立了“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的艺术思维方式,对书中人物的心理、表情、动作等各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体味、把握与表现;形成了“以情带声而声情并茂,以声结情而情声俱盛”的艺术特色,能将书中人物塑造得须眉宛然、鳞爪毕现,从而生动传神地抒发书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使观众感到亲切、真实、自然,对书中人物的遭际、命运感同身受,讲者与听者皆入书中。同时他把钻研科学的善书演唱发声方法也作为重点的努力方向。善书宣讲单场时间很长,有说有唱,探索适合善书表现的吐字、用气、共鸣等方法是讲好善书极其重要的方面。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与同行的探讨交流,总结了系统的科学发声方法和技巧,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整体提升了善书艺人在科学发声方面的素质。

创作和授徒成就:多年来,徐忠徳在创作书目案传方面笔耕不辍,秉持“既要继承传统,又要紧跟时代”的创作观,通过耳闻、眼见、书报、传统小说、笔记野史等创作、移植、改编了《三子不认母》、《白鸡公》、《祥林嫂》等现代的、传统的、中短篇乃至长篇案传百余本。这些剧本皆受广大听众欢迎,好些本子发挥了不错的现实作用。徐忠徳除了演出、创作外,主要精力用在培养善书的接班人上。先后培养学生叶芳华、熊乃国、徐德华、胡家泉、黄春桃、周春娥、张运香等三十余人。其中最优秀的主讲代表熊乃国已被定为汉川善书省级非遗传承人。宣词代表有周春娥、张运香等广受观众欢迎。他们是发展汉川善书的生力军,继承汉川善书的优秀接班人。

徐忠徳于二零零八年被定为汉川善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Lnavy(2014-10-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