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县城——宁波慈城

家乡区县: 浙江省江北区

   慈城镇位于宁波市江北区西北部,距市中心14公里,镇域面积70.07平方公里,是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省、市中心城镇,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区。慈城史称勾、勾余、勾章,自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始至1954年,历1200多年皆为慈溪县治。千年的历史为慈城沉积了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保存了完整的传统生活结构方式,保留下来的传统建筑中不但有大量的民居建筑。

    慈城,建城于二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时期,为越王勾践筑,城址在慈城西南王家坝。史称“句余”、“句章”。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采访使齐瀚向朝廷奏请,划越州东部的区域另设明州(宁波),而明州下面原句章故地置为一县。朝廷委派名相房玄龄的孙子房琯为首任县令。房县令踏遍句章的山山水水,选择九龙戏珠的今慈城之地,作为风水宝地迁建县治。登上慈城城北的浮碧山,当他眺望东北阚峰下巍峨耸立的董孝子祠时,不禁为董黯(汉代名儒董仲舒六世孙)“汲水奉母”的事迹所感动,就把县名句章改为“慈溪”。而后人们习惯把慈溪县城简称为“慈城”。

    尽管“慈城”的称谓出现在宋元文人的笔下,明清史志的记载,但官方还是把慈城称为“慈溪”、“县城”、“邑城”、“县治”。慈溪四乡百姓称慈城为“慈溪”、“城里”、“城里厢”。而外县人称慈城为“慈溪”、“慈溪县城”、“慈溪县治”“慈溪城”。到了民国时慈城曾分为孝东、孝西两镇,后合二为一,称之为“孝中镇”。

    作为县治的慈城,是慈溪县的心脏。从公元738年至1954年,历经风雨1200多年。还产生了许多诸如“慈水”、“溪上”、“孝溪”、“孝水”、“三孝乡”等别称和俗称。

   1954年的10月慈溪县治迁址三北浒山,作为原慈溪县城的慈城,改称为“慈溪镇”,后又改为“慈城镇”,一直使用至今。

 

     慈城年糕是有优质梗米制成的糕点,是宁波市传统的名优特产品。慈城年糕生产历史悠久,距今有上千年的历史。相传伍子胥在慈城作战。他临死前对部下说:“如果国家有苦难,百姓断粮,你们到城墙下挖地三尺可得到粮食。”伍子胥死后,他的部下被越军包围,城中断粮已饿死不少人,这时有人想起伍子胥的话,就去挖城墙,挖了三尺多深,果然挖到了许多可吃的“城砖”即年糕,结果打了胜仗。原来是当年伍子胥在慈城督造城墙时,已做好了屯粮防饥的准备。从此以后,每逢过年慈城家家户户都做年糕,年夜饭就吃年糕汤来纪念伍子胥。慈城年糕洁白如玉,光滑润口,大小一致,煮而不糊,以质优而闻名。特别是慈城有许多名牌年糕,如“塔牌”年糕、“冯恒大”年糕、“义茂”年糕、“如意牌”年糕等。产品远销香港、新加坡、台湾、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区和国家。深受国外宁波帮的喜爱,常年销量在700吨以上。

吴莹(2014-10-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