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为中国第一帝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位于陕西省八百里秦川腹地。“渭水穿南,嵕山亘北,山水俱阳,故称咸阳”。当年秦始皇横扫六国,以咸阳为都,使之赢得了“中国第一帝都”的美誉。虽历经朝代更替,但咸阳一直是京畿重地,所以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如西汉帝陵和唐代帝陵,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女皇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合葬的乾陵。
一、 基本概述
咸阳市是陕西省第3大城市,地处“八百里秦川”的腹地。位于关中平原中部,渭河北岸,九嵕山之南,因山南水北俱为阳,故名咸阳。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咸阳成为全国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下辖秦都、渭城、杨陵三区、兴平市和泾阳、永寿、乾县、礼泉、三原、武功、淳化、旬邑、彬县、长武10个县。
二、 地理位置
咸阳地处陕西关中平原腹地,咸阳位于东经107°38′至109°10′,北纬34°11′至35°32′之间,南与西安市隔水相望,距西安仅17公里,北与甘肃相连,东与渭南、铜川市毗邻,西与宝鸡市接壤。咸阳东南邻省会西安市,西与宝鸡市、东北与渭南市、铜川市交界,西北与甘肃省接壤。咸阳由东南向西北呈阶梯形,表现为三个单元:一是南部渭河、泾河平原,约占总面积1/5;二是中部台塬区,也约占总面积的1/5;三是北部高原丘陵区,约占总面积3/5。境内大小11条土石山岭,集中在北部。市区海拔378—421米。东北部的石门山海拔为1885.3米,为全市最高点。全市最低处在东南部三原县大程镇清河出境地,海拔362米。境内山脉集中分布在中北部,主要有子午岭余脉的马栏山、石门山,中部嵯峨山、笔架山、九嵕山,北仲山和五峰山自南而北依次排列,将全市分为南北两个特点不同的自然区。南部九县区(市)属黄土川塬,北部五县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三、 自然气候
咸阳市地处暖温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冷热干湿分明。气候温和,光、热、水资源丰富,利于农、林、牧、副、渔各业发展。年平均降水量537—650mm,年平均温度9.0—13.2℃,年极端最低气温-18.6℃,年极端最高气温41.2℃。全年太阳辐射4.61×109—4.99×109焦耳/平方米。年累计光照时数平均为2017.2—2346.9小时,六、七、八三个月的日照时数约占全年的32%,对夏季作物的成熟和秋季作物的生长发育很有利。
(一) 水资源
境内水资源主要由河川径流和地下水所组成。截至2010年,全市多年平均自产地表径流5.43亿立方米,地下水不重复量3.66亿立方米。大气降水量是地表径流及地下水补给的主要来源之一,分布呈南少北多之势。地下水资源南富北贫,南部潜水是地下水的主要部分,潜水埋藏浅,循环交替快,易于调蓄
(二) 土地资源
按地貌特征可分为土石山地、丘陵地、原地和川道地四大类。北山以北属黑垆土带,北山以南属褐土带。有效灌溉面积约占全省的五分之一,主要分布在南部各县市区。南部土地条件较好,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垦殖指数高。北部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为主,垦殖指数低,林牧用地比重较大。
(三) 生物资源
物资源丰富,优势树种有辽东栎、山杨、白桦、油松等。截至2010年,中草药资源已发现品种多达626种,分布遍及全市。野生果类植物、野生油料植物、纤维植物、香料和化工原料植物等蕴藏量丰富。野生动物资源有鸟类14目30科140余种,兽类6目14科约40种,经济价值高的野生动物有狸、獾、鼬及鸣禽等。
(四) 矿产资源
截至2010年,境内已发现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铁、咸阳石灰石、石英砂岩、陶土、油页岩及石油等,主要集中在北中部台坳区。其中经济价值最大的煤炭资源集中在彬县、长武县、旬邑县、淳化县、永寿县的部分地区,探明储量为110亿吨左右,为陕西省第二大煤田,是国家确定的大型煤炭开发基地、陕西关中能源接续地。石灰石是咸阳市仅次于煤炭的主要矿产,主要分布在中部的乾县、永寿县、礼泉县、泾阳县、三原县境内的北部山地一带,东西延长75公里,储量约有3000亿立方米。矿石的碳酸钙含量97%以上,氧化钙含量55%以上,是生产水泥、电石、轻质碳酸钙等产品和烧制石灰的优级矿石。
(五) 地热资源
截至2010年,地下热水储量达2500亿立方米,分布面积1000平方公里,其中市规划区177平方公里内储量为373亿立方米,可折合标煤7.2亿吨。地热水富含氡、硫、锂、锶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具有温度高、压力高、水量高、效益高等特点,达到优质医疗热矿水的标准,在西部乃至全国少有。2006年,咸阳被国土资源部、中国矿业联合会命名为第一个“中国地热城”。
四、人口数据
2012年,常住人口为492.86万人,比2011年的491.23万人,增加1.63万人。全市出生人口5.04万人,出生率为10.22‰;死亡人口3.03万人,死亡率为6.1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08‰,低于控制目标1.42个千分点。城镇人口222.82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5.21%,比2011年提高2.65个百分点。
五、政治经济
(一)工业概况
咸阳工业发展源远流长,早在虞时就出现了百工。殷商时,冶铜、铸铁、纺织、酿酒、磨粉等业颇为兴盛。唐、宋、元时纺织业、陶瓷业闻名于世。清末,永寿的炼药膏、泾阳的铁轧花机、兴平的新法织布机等相继问世。
1934年,杨虎城将军出资引进德国榨油设备,民国政府兴建打包公司、酒精厂,三原成立三泰面粉公司,开咸阳现代工业之先河。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国家对内陆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一批国民经济骨干企业纷纷建成。
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催生了诸多民营企业,非公有制工业企业走上了快速发展道路。
1999年,党中央明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一大批大中型企业纷纷落户,咸阳工业经济规模和总体实力显著提高,全市逐步形成了以能源化工、电子、食品、纺织、医药、建材、装备制造等产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形成以北部煤炭电力、中部建材食品和南部电子纺织医药为主的“三大产业带”。
截止2010年底,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户数达到631户,资产总额800多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22.18亿元,比上年增长21.9%。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34.5亿元,比上年增长37%。
截至2010年,全市能源化工产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127户,资产总额为377.2亿元,骨干企业有渭电公司、兴化集团、中石油长庆石化分公司、彬煤公司、陕西中达集团等。2010年完成产值598.2亿元,增长41.4%。
截至2010年,全市电子化工产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21户,资产总额为89.1亿元,骨干企业有彩虹集团、偏转集团、陕康公司、金山电气集团、如意电气总公司等。彩虹集团国内第一条液晶玻璃基板生产线正式投产,结束了中国液晶玻璃基板依赖进口的历史。2010年完成产值81.9亿元,增长24.8%。
全市医疗卫生产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27户,资产总额为21.5亿元,骨干企业有步长集团、健民制药、海天制药、康惠制药等。2010年完成产值55.1亿元,增长25.4%。咸阳已成为全国闻名的医药保健城。
全市纺织工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40户,资产总额为33.1亿元,骨干企业有风轮公司、天王兴业集团、西北二棉集团、陕西八方公司等。2010年完成产值58.9亿元,增长40.8%。
全市食品工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122户,资产总额为59.6亿元,骨干企业有娃哈哈食品(三原)、蓝马啤酒、光明乳业(泾阳)、汇源果汁、海升果汁等。2010年完成产值173.7亿元,增长30.1%。
全市装备制造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162户,资产总额为165.5亿元,骨干企业有陕西柴油机重工公司、陕西航空电气公司、咸阳纺织机械厂、红原航空锻铸工业公司、永立建筑机械公司等。2010年完成产值204.6亿元,增长38.8%。
全市建材工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60户,资产总额为20.1亿元,骨干企业有冀东海德堡(泾阳)水泥有限公司、泾阳声威建材有限公司等。2010年完成产值81.9亿元,增长26.8%。
(二)农业概况
五六千年前,境内先民用“刀耕火种”的原始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中国农耕文化的先祖后稷就在咸阳教民稼穑。秦定都咸阳后,将政治经济中心迁移到适合农耕发展的富庶地区,促进了国力的迅速提升。汉代兴修郑国渠,引渭水灌田,农业生产得到极大发展。到唐代以前,咸阳的农业生产一直代表着世界领先水平。宋代以后,由于生态的破坏,中国农业中心由黄河流域逐步迁移到长江流域,境内农业发展较为缓慢。新中国成立后,咸阳历经土地改革、互助合作、人民公社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