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建县前疆域分属
尤溪县、永泰县管辖。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析福州都督府 侯官县等县部分地置尤溪县。永泰元年(765年),析侯官县西乡地和尤溪县东乡地置永泰县。贞元年间(785~795年),析永泰县归义乡置归德场,场址设今德化县城,辖今浔中、三班、盖德、霞碧、雷峰、南埋、水口等乡一带地方,隶属永泰县,初具德化县雏形。
五代十国之一闽国龙启元年(933年)由永泰县析出归德场置德化县。
闽天德三年(945年),德化县隶属闽国东都(今福州)。
南唐保大七年(949年)尤溪县析常平、进城二乡归德化县管辖,时属南唐清源军(今泉 州)。
唐光启二年(886年),王潮克泉州为刺史,至947年,南唐并吞闽国,地为王潮和闽国治地,历时61年。王潮、王审知兄弟先后为威武军节度使,闽国开平元年909年,王审知为闽王,立闽国,都福州,为其辖地。949年,南唐升泉州为清源军(辖今泉州、莆田、厦门、漳州)。963年,宋改清源军为平海军,以陈洪进为 节度使,泉州属平海军。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陈洪进纳土于宋,泉州和漳州始随平海军纳入宋土。同年,宋复平海军为泉州。宋属清源军、平海军和泉州。 元属福建省泉州路、泉宁府。明属福建布政使司泉州府。
清代隶属兴泉永道,《圣祖实录·卷三十三》、《乾隆福建通志·卷二十》:“康熙九年四月,西元1670.5.19)改置兴泉道,领兴化、泉州二府。《世宗实录·卷五十三》:雍正五年西元1727年,徙兴泉道道治于泉州府属厦门。《世宗实录·卷一四三》:(雍正)十二年西元1734升泉州府属永春县为永春直隶州来道属,寻改道名为兴泉永道,至清末,兴泉永道领府二:兴化、泉州。直隶州一:永春州。德化隶属清代隶属兴泉永道永春州管辖。
民国元年(1912年),撤府,兴泉永道改名南路道,民国3年改名厦门道,管辖厦门、莆田、泉州和大田县。
清初沿袭明制,雍正十二年(1734年)划属福建布政使司永春直隶州。
德化新貌
德化新貌(16张)
民国年间,历属福建兴泉永道(南路道、厦 门道)之第四、第六、第七、第九行政督察区。
1933年“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即“福建人民政府”)设兴泉省,兴泉省辖今泉州、莆田、厦门。翌年1月“闽变”失败后,兴泉省随之撤销,厦门恢复思明县建制。1934年属第四 行政督察区,驻仙游,辖今德化、莆田、仙游、惠安、永春,1935年区政府驻地自仙游移驻同安。
1935年4月属第四 行政督察区(驻同安,辖今泉州、莆田、厦门),1938年,仍隶属福建省第四行政督察区,区政府驻地自同安移驻永 春。此后隶属第六、第七、第九行政督察区等,民国32年开 始,1943年国民政府福建省政府下令撤区建乡设保,进行乡镇并编。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福建, 1949年11月24日解放。
属福建省第七专区(后改称永安专区)。
1949年9月于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成立,管辖泉州部分、莆田、厦门。1950年10月,德化县改属福建省泉州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泉州、莆田、同安县,后改名为晋江专区。
1950年10月划入晋江专区;1950年,政务院批准设立 县级泉州市,隶属晋江专区专员公署。
1971年晋江专区改称晋江地区。
1985年撤地建泉州市,德化县仍属其管辖。
1949年11月24日德化解放,至1950年3月,全县设5个区,辖12个乡镇(浔中镇、锦福乡、三高乡、碧霞乡、西南乡、瑞上乡、水口乡、桂涌乡、葛岭乡、赤水乡、双阳乡、济屏乡)。
1951年1月至19
德化县城夜景
德化县城夜景(7张)
52年6月,全县增设为7个区、1个镇和54个乡(浔中镇、丁溪、英山、隆泰、三班、锦湖、高蔡、仙荣、格头、林地、三风、泗荣、雷峰、蕉溪、肖坑、瑞坂、荐解、西山、高漈、湖坂、秀山、南埕、八逞、亭坑、蟠山、久往、湖坂、秀山、南埕、八逞、亭坑、蟠山、久往、赤水、佛岭、东里、猛虎、永吉、美湖、双翰、古春、琼溪、尤床、上春、上涌、下涌、桂林、云路、桂阳、陈溪、解放(葛坑)、胜利(富地)、团结(吉山)、民主(岭脚)、和平(云溪)、光明(漈头)、霞碧、苏洋、碧坑、朱地、霞山、大溪)。
1955年1月至1956年7月,全县设9个区,为129乡镇。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