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七月半”

家乡区县: 广东省中山市

有一位朋友,多年没见,近来晚上闲着,便邀约他过来一叙,谁知昂藏七尺的他居然说:“每逢七月半”,家中老人便不让出夜门……
“七月半”怎么啦?怎么连门都不敢出呀?
“七月半”的由来
佛教将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定为“盂兰盆会”。“盂兰盆会”的名称来源于梵文的音译,意思是“救倒悬”或“解倒悬”。盂兰盆会来源于“目莲解救母厄”的故事:目莲是佛祖的高足,称为“目犍莲尊者”,有千里透视的法力。一天,他发现死去的母亲在阴间受“饿鬼”之苦,食物一进嘴巴就化为火焰。目莲请教佛祖解救母亲的方法,佛为他说盂兰盆经,教他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道教把七月十五定为“中元节”。道教认为养育世界万物的三个基本元素,是天、地、水,合称“三元”。主管这三元的分别是“上元天官大帝”,生于正月十五,定为上元节;“中元地官大帝”,生于七月十五,定为“中元节”。“下元水官大帝”,生于十月十五,定为“下元节”。这“三官”主管人间的赐福、赦罪、解厄三个任务,他们法力无边,分别要在这三天到人间巡游,检察人们的道德品质是好还是坏,对于那些道德品质好的人,他们就给予赐福(珠三角大部分人家正门的右上侧都供奉着“天官赐福”的牌位),否则,他们就要降罪。但是,道教又认为应当给予人转变更新自己的机会,所以,“中元节”并不仅仅是个奖励善良和惩罚恶劣的节日,而主要是个“赦罪节”。
“七月半”是佛道二教共同的节日,也是与儒家相通的节日。虽然没有被正式定为节日(儒家除了“孔圣诞”外没其他重大节庆),但一直得到儒家的推崇。原因是:无论是佛教的“目莲救母”,还是道教的“中元赦罪”,都与儒家的某些主张暗合。儒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伦常,宣扬“孝道”,同时儒家也注重祖先崇拜,主张“仁”,也就要给予人悔过改善的机会,道教的“赦罪”便得以认同。因此,在民间,“七月半”便渐渐形成为一个内涵丰富、节俗丰富多彩的祭亡、祀鬼、解难、赦罪的民俗节日。而且,这个节日还流传到了日本,成为日本继元旦外第二大传统节日,至今不衰。
“七月半”在中山
“七月半”习俗活动在中山各地有不同程度的遗存,近年已经逐渐走向简化与消亡,不像过去那么隆重。
在佛教,石岐的西山寺、黄圃的报恩禅寺等寺院,每年七月半还会举行“盂兰盆法会”,远近香众会前往参与。道教的活动鲜见于道观中(中山没有太多有名的道观),反而在民间很多见。每年时近七月半,各地的社坊(土地庙)都会请所谓的“南巫先生”来举行“中元盛会”,超度亡灵。“南巫先生”俗称“南无佬”,相当于道教里的俗家弟子,平时居家生活:娶妻生子,吃肉喝酒;当群众家里有红白喜事,社坊里要举行法会,他们就披法衣、执法器、颂法词、行法事……这种“中元盛会”非常隆重:“南巫先生”(一般是三个)开坛颂经,钟鼓齐鸣、锣镲喧天,由下午一直到半夜,往往吸引了周边群众驻足观看。除了颂经,还有一个叫“撒文头”的活动,所谓“文头”,是一种祭品,白面蒸的,没馅,略甜,一头尖一头圆,初生鸡蛋般大小,码起来堆成一盆一盆的,呈宝塔状。每隔一段时间,主事者就会拿一些往路上、河里到处撒,说是给鬼魂享用的,称为“鬼抢文头”。
我们小时候就专等这个活动,不惜熬夜,不知疲倦,等撒出的“文头”一着地,我们就竞相捡拾,然后拿回家去洗一洗,加点白糖煮成糊糊吃。在那个年代,也算是不错的享受了。吃完了,孩子们还不睡,因为快到半夜时会有“放水灯”的活动:一盏盏荷花灯被放在河里漂流着,星星点点,闪闪烁烁,煞是好看。他们说,荷花灯会带领着亡灵去寻找幸福的国度……我们看啊看啊,没有人会觉得害怕,只会感到有趣:小时候的生活也太单调了……
从上面所讲到的种种,于佛、于道、于儒、于民间,“七月半”都并不可怕。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应当相信科学,破除迷信。但在不伤害自己、不影响他人、不祸及社会的情况下,拜他一拜依一下俗例,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七月半”其实很人性化,也充满了人情味,有时候还有点喜剧色彩,但如果到了“七月半”就畏首畏脚、怕这怕那的,就大可不必了。

能力秀个人主页:http://www.wm23.cn/a541745149
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208051803
梧桐子:http://www.wutongzi.com/kan/guangdong/zhongshan_zhongshan.html
微博:http://www.weibo.com/madabout
微信:a541745149

嘉敏(2014-10-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