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是建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经济强市建设的重要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积极适应发展形势的新变化,妥善应对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全面落实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建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为指导,根据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建瓯市委关于制定建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是政府依法履行职责、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制订实施各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是全市人民为之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一、开创海西绿色腹地经济强市建设新局面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明确“充分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在推进两岸交流合作中的先行先试作用”,海西战略在全国的地位更加凸显;省委《建议》指出,“壮大县域发展实力,支持县域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有利于我市打造笋竹城、大力发展笋竹科技特色产业;南平市委《建议》对建瓯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的《建议》进一步明确了下个五年建瓯发展的方向,开启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经济强市建设新征程。
(一)“十一五”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建瓯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我市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融入海西建设大局,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战胜特大洪水、冰雹等各种自然灾害和禽流感等突发公共事件,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全市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1、综合经济指标平稳增长。“十一五”时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之一。预计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将突破100亿元,年均增长13.7%(可比价,下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297元,其中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了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财政总收入5.8562亿元,年均增长23.4%,比2005年翻1.516番,超过GDP增长速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91亿元,年均增长34.2%;农业总产值42.61亿元,年均增长6.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0亿元,年均增长3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46亿元,
年均增长16.8%。
2、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预计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35:25.6:39.4调整为2010年的25.8:34.8:39.4。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笋竹、畜牧、茶果等特色优势产业市场竞争能力明显提升,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基地和专业村;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日益增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