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山歌剧曲调优美朴实,清新流畅,乡土气息浓郁,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海门山歌剧常用曲调60余首,其中以“山歌调”、“对花调”为基本调,以羽、徵调式两种声腔形成对比;由板腔,联曲两种板式结构组织而成。已有板式:“山歌调”慢板、中板、清板、流水板、联板、紧板、叠板、快拉慢唱等九种板式,“对花调”慢板、中板、清板、宽板、云水板、简板等六种板式。并吸收许多小调和说唱音乐。有的用于抒情,有的用于叙事。如“月月节”,这首曲调感情充沛,意境深远,用于载歌载舞最为适宜;《小郎依儿来》活跃有弹性;“香袋调”旋律优美,容易上口;“佛祈调”十分灵活,不受唱词字数限制,可长可短,可紧可松,善于表达愉快的心情;“打樱桃调”、“五更鼓儿调”擅长男女对歌、抒发情爱;另有“牌经调”“采仙桃调”等油腔滑调,适于反面人物的表演。
山歌剧的声腔,均为五声音阶,有的加进“清角”、“变徵”、“变宫”音;旋法特点除级进外,最有特色四度、五度、小六度、小七度的跳进,加25、36、63、31、65等,由于羽音在调式中十分突出,使海门山歌剧音乐唱腔形成独特风格;其润腔方法紧密结合衬词的运用,如:“嗨、唷、呀、啊、洛、依呀呀得喂”等,使其富有色彩。
曲牌中,海门锣鼓很有特色,但只能与曲牌或曲子中同时运用。至于常用锣鼓经,根据京剧锣鼓稍加改动因地而用。
乐队编制是主奏乐器、基本乐器、色彩乐器。如主胡、笛子、琵琶为主奏组;以扬琴、大提琴、三弦、笙、中胡等为基本乐器;其余是唢呐、小提琴、西洋木管、电子琴为乐彩乐器。主奏二胡音量与音乐比较高亢清脆。从以上诸方面形成了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并富有江海平原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