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旧俗

家乡区县: 南通市海安县

农历十月至十二月,主要节日有十月朝、腊八节、送灶、除夕。进入十月后,乡民开始搞冬闲副业,如编簸箕、条帚、蒲鞋,赶制水车零件等,准备来年春天赶集出售。从十一月至冬至日进入数九寒冬。农历十二月称腊月,从腊月二十到除夕,以夜数计日。这期间,各家要掸尘大扫除,打笼蒸糕团、馒头、米饼等,一些人家还腌制咸鱼、咸肉。家家要赶晴天洗衣服、被褥,民谣称“有钱没钱,洗洗过年”。理发室和浴室因“剪元宝头,洗元宝澡”而分外繁忙。二十六、二十七夜,部分人家敬神辞年,商店吃辞年酒。从二十夜到二十九夜,集镇上有专职打更守夜的人,手提灯笼敲着竹梆,提醒人们防火防窃。建国后,地方政府部门对冬防更为重视,组织民兵及工作人员值班夜巡,做好安全保卫工作。

十月朝 农历十月初一称“十月朝”,前后数日内扫墓满坟,祭祀与清明节相似。是日有煮糯米饭送苍蝇俗,河东则以煮赤豆饭送苍蝇。李堡旧俗于是日举行城隍会。又河东地区在十月朝洗牛,耕牛开始冬休。赢弱老牛,往往受到淘汰。

冬至节 冬至日在公历12月22日前后。前一日为小冬,家家祭祖烧纸。冬至日又称大冬,各地早上均有吃汤团的食俗。晚上团聚设宴,商店作坊均有“冬酒”,俗称“大冬大似年”。河东亦间有拜冬礼节。从冬至节起为交冬数九。冬至之日,昼最短夜最长,故有谚云:“冬至不坐夜,夏至不踏车。”

腊八 农历十二月初八日传说为释迦牟尼佛成道日。民间仿寺店俗,以糯米、黄豆、花生、慈姑、青菜、红豆等,杂配煮成“腊八粥”饭食;讲究的富户放红枣、板栗、自果、香草、蘑菇、木耳等,称“八宝粥”。佛教信徒在晚上吃面条祝“无量寿佛”。其他人家还有的开酒宴。今吃腊八粥俗依旧。

送灶 腊月二十四日家家送灶,祷祝灶君“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所供祀品一般为四盘:饴糖(粘封灶君之口)、茶叶和米(象征生活平安)、豆腐(“富”的谐音)、红豆和碎稻草(灶君神马的饲料),河东人家还供酒糟。建国后此俗渐废。

除夕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月小为二十九日)为除夕,俗称“三十夜”。除夕前一天为小年夜,多数人家中午祭祖;有一部分人家则是除夕日中午祭祖。是日煮陈饭装“陈饭盆”。除夕前家家户户忙碌,蒸糕点,做年菜,炒花生、蚕豆、炒米,买茶食,打年货等均须在此阶段准备完毕。除夕旧俗各家檐头要插红纸、黄笺装饰和芝麻秸,门户上要贴红喜笺、春联及门神;堂屋内贴年画、顺遂条,并以“福”字倒贴,取“福到”的谐音。居丧之家春联第一年贴黄纸,第二年贴绿纸,第三年满孝后贴红纸。家家屋内外打扫整理一新,并于门外、场头以蒲包装石灰打“元宝囤子”,或称为“麒麟脚印”。除夕当晚敬祖先、接灶神,家人设宴团坐吃“守岁酒”。年夜饭,一般要多煮,剩余的留作新年吃“陈饭”;锅巴要留整块的,称“饭根”,并用一盘装盛,上插柏树枝、芝麻籽,缀上白果、花生、铜钱,贴黄纸笺、财神像,名为“陈饭盆”,置于神柜上。散席后,清理厨房,清灶面、锅膛,满水缸、箸桶。临睡前,长辈要给晚辈发“压(守)岁钱”;各人枕边放糖果、枣、长生果(连壳花生),供岁朝枕边开食;又分放新衣、新帽、新鞋袜、供岁朝穿着。河东有些人家则彻夜不眠,坐以待旦,叫“守岁”,而且压岁钱要到初一早餐后才分发。除夕之夜,鞭炮声通宵不绝。新中国建立后,除夕的迷信活动基本废除。80年代后,电视机在城乡广为普及,除夕夜合家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已成新风。

24K小帅(2014-10-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