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陶瓷制作生产——窑炉
德化窑历史悠久,窑炉结构合理,容量大,燃料消耗省,以还原和氧化烧成,成品率高,故有“德化窑是中围民窑的代表”之称,“串窑始祖”之誉。 一、瓦窑 瓦窑,即专门烧瓦片的窑炉,依山坡挖穴建成,窑高2.5米,窑后宽2米,窑前宽1.5米,窑前筑烧火腔,窑门宽0.7米,高1.5米,每次可烧约3万块瓦片。后来,瓦窑用长0.3米、宽0.28米、厚0.24米的红土砖砌筑。窑高3.5米,窑顶呈圆形,拱券顶。窑膛高3米,窑后宽2.8米,深2.3米,窑口宽1.7米,窑门筑有放烧火孔挡墙,从墙上烧火孔投燃料。窑后墙底部正中有两个高0.40米、宽0.20米的排烟孔,两边各有一排互相对称的烟孔通向烟窗,每次可生产瓦片6万块。 二、马蹄型窑 由窑头、窑门、窑室组成。窑摩长2.2米、宽1.8米、高1.8米,窑室容量5~7担,由瓦窑演变而成。浔中镇乐陶村宋代古窑址龙图宫后窑、宋厝山窑、灯盏坑窑,均为马蹄形窑。 杨梅乡白叶村白叶苍他坪窑是明末清初的古窑址,为独立的圆形窑。清代中叶,大铭乡内村里硘窑仑确两个并列的古瓷窑,窑基长5米,宽4米,高约2.5米,窑尾呈圆形,窑门高1.5米。烧火门外有灰池。民国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后,三班、城关等地亦曾出现过独立的圆体窑,为马蹄形窑变异体。 三、龙窑(蛇目窑) 德化龙窑始建于唐代中晚期,北宋时结构更为合理,因形状似龙而得名,俗称蛇目窑。其窑依山势斜坡砌筑,一般长20米,坡度在10~28度之间,由窑头、窑室、窑尾3部分组成。窑头设火膛,窑室分若干目(节),阶梯通道两边放窑门若干个,装出制品通道。每节两侧窑墙处设投柴孔(火眼),对称排列。窑尾设挡火墙,墙底部放通烟孔,墙后设烟火巷,俗称烟囱。高3米,宽0.4米,长依窑体而异,利用斜坡高度差,火焰自然上升的原理,充分利用余热。 北宋的龙窑,窑身较窄较短。南宋,窑身加宽,窑体变长,窑床铺沙,坡度较小。这种窑炉,明清时代仍继续使用。 新中国成立后,德化窑还是以龙窑为主。20世纪60年代,全县有龙窑近百座。大部分依山坡砌筑,长约43米,分32日(节),窑头6目,高1.2~1.7米,长l.1~1.7米,节宽11.2~1.6米,窑中到窑尾26目(节),高l.85~2.5米,长l.8~2.2米,宽2.4~2.6米。窑两侧,每隔5目(节),各放一窑门,高1.6~1.8米,宽0.40米。窑头设烧火膛,每目窑膛的两边对称各放一个投柴孔,也是观察火色孔,孔大约0.15×0.20米。最后一目置闸壁(捎火墙),壁脚放9个通烟孔,倾斜度约25~27度,结构合理,容最大,升温适度、均匀,成品率高,事故少,操作容易。 四、鸡笼窑(分室龙窑) 宋末元初,德化龙窑改成隔间龙窑,窑室斜平,分室不分级,每一窑室单独券顶。因整条窑炉外观造型象几个鸡笼排列在一起而得名。窑体宽大,火膛狭小,呈半圆形,窑室之间设有挡火墙,下有通火孔,窑底两边有通火路,为倒焰烧成。 五、阶级窑 阶级窑,始于元末明初,由综合龙窑和鸡笼窑技术创新而成。它依山斜坡砌筑,倾斜度为10~15度左右,由3~9个单独烧成的窑室串联成一整体。后问窑室比前间稍高,形成层层台阶或称阶级而得名,窑膛容量可达数十立方米,因诞生于德化,故称“德化窑”,被世人确认为“串窑的始祖”。窑炉的窑室一般为窑
头小,中间与窑尾大。每间隔墙下有通火孔,近前隔墙处有燃烧室。两侧隔墙有窑门,窑门留有投料孔,以松柴、杂木为燃料。其最大特电是预热利用较好,易控制烧成气氛。缺点是窑的上下、前后温差较大。曾推广至湖南、江两及西南部地区,并外传日本等地。 明代,后所村1座阶级窑,有九间之大。清康熙年间,梅岭有大中型瓷窑24座,其中最大的阶级窑9间大窑。 清代,乐陶村的阶级窑有大小之分,一般是1~5间,小型l~3间,大型为1~9间。阶级窑的窑体宽与高各不相同。窑头筑火柜与窑体连接,设有隔墙,隔墙下放通火孔,俗称“狗涵洞”,并设通火路,火头两边对称开窑门,火尾屏两边各开一孔,俗称“照仔”孔,以钩“照仔,观察火候之用,每间窑的外墙各筑护墙,俗语称窑纵或称窑乳,窑室台阶每级以10~12厘米递升,埋有深46厘米埔桩,作为装窑垃(匣钵)桩分布位置。火柜连接第一间,窑室内分3横排列,每横列7个墭位,习称竖,第二间4横7竖,第三间和第五间9竖,第四间11竖。各问窑顶呈半圆形,窑门中部砌投柴孔,窑尾砌筑火胖烟囱,用于排气。 20世纪50年代,德化阶级窑呈阶梯状,有3级到9级不等,上筑蛋形窑腔,腔与腔之间相通。德化利民瓷厂(德化瓷厂前身)的阶级窑,第一间窑腔高2.95米,第二间高3.27米,第三间高4.01米,第四间高4.98米。每间两侧各有一个“火眼”。 1955年、1956年,德化瓷厂分别建4间、5问阶级窑各l座。新建瓷厂、东头集联瓷厂、宝美瓷业社、隆泰瓷业社亦建有阶级窑。 六、轮窑 德化传统烧砖用的是普通的瓦窑。烧成的砖头为黛色,俗称青砖。1958年,县建筑社建“马鼻窑”,生产清水砖。1982年,县建委与浔中村台办机砖厂,建轮窑生产机砖。一般轮窑长204~50米,高2米,宽5米。装窑时,一层砖坯一层煤,留有隙缝和火路。装满后,上面盖一层石棉板,再覆盖一层窑炉渣。1座窑可以装、烧、出窑同时进行。40米长的轮窑,一周期需96小时,产砖10万块。 七、新型窑炉 20世纪60年代,德化窑开始革新,先后出现马弗炉、隧道窑、蒸笼窑、硅碳棒电炉、硅钼棒电炉、井式窑、辊道窑(又名滚底窑)、倒焰窑、梭式窑等。 (一)隧道窑 有油烧、气烧、电烧隧道窑,长度70、60、42、36、20多米不等,窑体高2.2米,宽2米。窑膛高0.70米,宽1米。窑膛尺寸可因窑型不同而异。1960年,德化瓷厂建成无烟煤烤花隧道窑2座。1966年,德化瓷厂新建70米长热煤气隧道窑,代替该厂的龙窑和阶级窑。1973年,红旗瓷厂以柴油为燃料的隧道窑投产。该窑长72米,高1.6米,日产日用瓷3万件。1974年,德化瓷厂72米烧油隧道窑建成。1977年2月,德化瓷厂用电作能源的隧道窑建成,采用硅碳棒为发热体,电窑功率100千瓦。1978年,红旗瓷厂建成电热隧道窑1座,长36米。 1983年,浔中公社石鼓瓷厂建电热隧道窑,长22米。1985年,东漈瓷厂建造电烧隧道窑,窑长仅10多米,窑膛高0.50米,宽0.35米。1989年,国宝、福美、继美等瓷厂创建油烧隧道窑。20世纪90年代,窑长发展到40米左右。20世纪9O年代后期,电热隧道窑大部分为烤花隧道窑。 1994年,凤凰陶瓷雕塑研究所承担县科委下达的“新型节能推扳隧道窑”科技计划项目,采用硅酸铝纤维板和轻质砖为保温材料,用碎木块、术屑、刨花、谷壳等作燃料,适应于1150℃以下的低温烧成和烤花。
20世纪90年代,第五瓷厂、德化瓷厂引进湖北省中洲公司研制的窑炉(简称中洲窑),窑长42米,预热段长16米,烧成段10米,冷却段16米,配有制冷设备1套。预热段和烧成段设置27对油嘴。2000年,冠福集团公司又从中洲引进“油烧隧道窑”。 (二)马弗炉 1965年,德化陶瓷研究所从上海引进马弗炉,呈四方形,铁壳,高0.50米,长0.45米,宽O.50米,窑墙为轻质有孔砖,炉膛O.20×O.30米,高0.10米。配有德国进口毫伏计和热电偶。 (三)辊道窑 辊道窑,又名滚底窑。1980年,红旗瓷厂建成长30米油烧辊道烤花窑,年产450万件。1996年,第五瓷厂从湖北中洲公司引进烧成辊道窑,窑长60米,高2米,宽2.32米; 窑膛高0.28米,宽1米。耐火材料和钢皮结构,以柴油为燃料,用链式传动。其特点是明焰快烧,分预热、烧成、冷却,全过程只需3小时。 (四)节能蒸笼窑(炉) 1983年,德化县瓷器工业研究所研制成功节能蒸笼窑。窑炉结构采用蒸笼式,窑炉高低可根据产品高低需求进行调节,每层高0.30米.直径0.45米,用耐火材料做成,内设搁丝槽,安置电炉丝,最高烧成温度1260℃,温差小于lO℃,能耗低于5000大卡/千克,氧化焰烧成。配有电源控制柜和电脑控制台。该产品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五)罩式电窑 1983年,由县节能办组织科研人员研制,县工艺美术陶瓷厂建造。罩式电窑有效窑室容积0.128立方米,额定功率为23干伏安,最高烧成温度为1400℃。 (六)土砻窑(旋转窑) 1982年,三班奎斗瓷厂建1座土砻窑烧光底汤匙。1997年底,臻峰陶瓷有限公司从台湾引进1座旋转窑,经改造后,直径为13.5米。窑体外壳为铁制,内用耐火材料砌成。窑体圆中心竖一大轴,用铁板把窑体加固。窑体固定,窑乍绕窑体环形运转,窑底靠滚珠转动。窑体高2米,窑膛高O.75米,宽0.63米。 (七)硅钼棒 硅碳棒电炉 1985年,德化瓷器工业研究所从江苏、山东先后引进硅钼棒、硅碳棒电炉,窑高1.8米,炉体1.5×l.2米,炉膛高0.35米,膛体0.38×0.45米。炉膛用耐火材料制成,额定温度分别为1600℃、1400℃,配有可控硅调节器。 (八)井式窑 井式窑,窑身可大可小,方形升式窑一般长2米,高1米,宽0.35~0.48米;圆形井式窑一般为高1米、直径0.5米,由耐火材料和电炉丝组成,用氧化焰高温、裸体烧成。 1972年由隆泰瓷厂、英山瓷厂开始试用。1982年,县节能办、科委在大铭瓷厂再建烤花窑,烧成温度800℃。1983年,东漈瓷厂、隆泰瓷厂和杨梅、上涌、石鼓等用轻质砖和电炉丝砌小炉烧瓷。1986年,电烧瓷窑研制成功,20世纪90年代,这种窑炉广泛应用。 (九)简易小油窑 1988年,县技术开发中心应用倒焰窑原理研制。用空气压缩机,通过气割枪将柴油喷入窑内燃烧,具有结构简单、费用省等优点,适应于高温还原焰裸烧,
小厂家和家庭作坊广泛使用。 (十)倒焰窑 梭式窑 倒焰窑、梭式窑属问歇窑,主要燃料为烟煤、柴油和液化气,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研制成功,分大、中、小3种类型。窑炉高2.7米,长4米,宽2.44米,窑膛高1.66米,宽1.46米,长3.7米。窑膛用硅酸铝纤维切块拱成。置两对烧油孔配4支油嘴。窑门用铁板制成,靠窑膛一面用硅酸铝纤维板衬铺。窑炉中设窑车,长3.6米,宽1.40米,适应于小厂家。90年代,中小型厂家多数用这种窑炉。90年代末,中型厂家根据生产的需要,把单窑门改为双窑门,方便进出,缩短冷却时间。 (十一)烤花炉 烤花炉俗称锦炉。长期以来,德化烤花炉用砖、瓦片砌成,立式、圆形,炉底砌烧火孔6~8个。互相串通,内砌炉膛,炉膛外有通火道,隔焰烧成。炉有大有小,用木材或木炭作燃料。新中国成立后,德化瓷烤花仍用旧方法。1960年,德化瓷厂建隧道窑烤花,无烟煤作燃料。20世纪80年代初,德化瓷厂建电烤花炉,红旗瓷厂建1座长30米油烧辊道烤花窑。1986年,第五瓷厂建电热隧道窑烤花,长39米,总功率95千瓦时,采用4号铁铬铝电阻丝发热和可控硅触发器半自动控制,最高温度叫达900℃。21世纪初,全县烤花有电热井式窑、油烧隧道窑。必德陶瓷有限公司、第五瓷厂等还有烤花专用隧道窑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