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江河纵横,山川交错,牧场广阔,牛羊肥壮,而且是多民族聚集之地,因此菜肴、小吃面点品种多样,风味各不相同。青海菜特点是醇香、软酥、脆嫩、酸辣,兼有北方菜的清醇,川菜的麻、辣,南菜的味鲜、香甜。少数民族的菜具有一种粗犷的美,主料以牛羊肉为多。这里的小吃,具有浓郁的高原特色和民族风味。从烹饪制作到色、香、味、形,无不独具地方特色。青海虽然不大,但小吃却不少
1、甜醅
这是一种美味香甜、酒味甘醇的甜食品。将优质冰糖色白小麦在石碾上舂皮后,再簸净、淘净、煮熟、晾干,放在大笸箩里散热,按季节掌握一定的温度。用湖北、陕西名酒曲配合发酵一天两夜(约36小时)后即可食用。发酵工艺以曲子为主,关键在于掌握温度,发酵 醅料四季放在木床上用麦草偎着,上盖棉被,发酵时所反应生成的甜醅酒,可谓稀罕之物,不仅味道特美,而且营养价值极高。
甜醅,是青海汉、藏、回、土、撒拉等族人民喜欢的一种传统甜食。甜溢酒香,味美可口,多以玉麦(即莜麦)、青稞之类为原料。原料易得,酿造方便,既可调节饮食,又可以供宾客,颇为群众喜爱。有句民谚说:“给嘴解馋,甜醅当先”。
甜醅的来历,跟青海汉、藏、土、人民酿造酩酒有密联系,它和酩酒可算是同源异流。只是酒曲不同罢了。酒醅也是甜的,酒味较浓,唐朝时就拿它待宾客。杜甫、《客至》诗中说“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旧醅,便是酒醅。酿造甜醅,原料以玉麦为上乘,因玉麦质细无厚皮。嚼食无渣。青稞次之,但须脱皮。酵母为甜醅曲,用米制成,青海民间叫“药蛋”或“甜曲”。
酿造时,首先把玉麦或青稞用水洗净,放在锅内注入水,然后加火烧待大滚后,再用文火慢煮,到粮食开口为止。煮好后把粮食捞到面板上,均匀摊开,一直晾冷。将甜醅曲碾成粉,均匀拌在粮食中(每13斤玉麦加球状甜醅曲多半个)装入瓷器或陶器内,放在火炕上,复盖保温物(温度以低于30℃为宜)周围需保持洁净,不得有秽气。约二天----三天,容器面发热、粮食上生出粉状略带绿色白毛即成。西宁群众中流传着一首顺口溜:“甜醅甜,老人娃娃口水咽,一碗两碗能开胃,三碗四碗顶顿饭”夏天吃它能清心提神,去除倦意;冬天食用则能壮身暖胃,增加食欲。
三十年代,西宁南大街有一家甜醅店曾名满全城,主人家姓韩。他做的甜醅选用上好的白青稞,在簸、筛、舂、酵的过程中特别注意干净卫生,故其色白嫩,其味香甜,人争食之,食后满口留香,创出了“韩甜醅”的名牌。
2、焜锅馍馍
青海人不叫馒头,而称馍馍。“馍馍”只是一个总称。青海农业区和半农业区各族人民常吃的馍馍千姿百态,品种繁多,如花卷、油包、油饼、曲连、油香、炉馍馍、馒头(祭祖用的大馍馍)、焜锅馍馍等等。它们是逢年过节,串亲访友经常携带的传统礼品,也是每饭难离的主食。其中最受人欢迎也最普遍的,是焜锅馍馍。
焜锅馍馍是在金属的焜锅模具中烤制而成,故群众习称“焜锅”。焜锅是在普通发面里卷进菜油,抹上红曲、姜黄、香豆粉等民间食用色素,再层层叠叠地卷成红、黄、绿各色交织的面团(藏、回族同胞在和面时,有时掺进鸡蛋和牛奶),揉成和焜锅形状大小相同的圆柱状,放入焜锅内,埋在用麦草为燃料的灶膛或炕洞内的火灰里。焜锅壁较厚,传热缓慢,麦草燃料火力均匀,热度适中,半个小时后即可出锅。烙出的焜锅馍馍,外脆内软,绽开如花,色彩鲜丽,异香扑鼻。它的特点是省时,省事,制作单间,松脆好吃,携带方便,经久耐贮。
3、 大块煮羊肉
青海人煮大块羊肉堪称一绝。熟嫩,好嚼,油而不腻,作料不多,香味十足。家中逢有喜事和有贵客登门,主人必以大块肉款待,透示着对客人的敬重。
大块羊肉的制作:先将羊肉(带骨)剁成拳头般大,丢进凉水锅,加煤或柴禾,用旺火煮沸。不一会。锅面上漂起一层血沫,家庭主妇们不停地用铁勺将之滗去。待大火滚沸半个时辰后,改用文火慢炖。此时,又漂起一层渣滓,再用勺子滗去。1小时后,肉已见熟,香味四溢,主妇舀一勺咸盐水添进锅里(添多少咸盐水,全靠经验,从不品尝,也不第二次再添),咸淡恰好。煮肉时,仅用盐作调料,而不放其他佐料。
当饭食吃到一定时候,主人将煮好的大块羊肉,按质地优劣,依次摆进一个大瓷盘,旁边放一把小刀,由主人亲自端到餐桌。主人手一指,示意客人品尝。如果人们不好意思动刀割肉,主人亲自用刀将大块羊肉剁成小块羊肉,将最好的肉递与年长的客人,此时,客人们都不会客气了,纷纷动起手来,一块一块抓起,吃得有滋有味
4、拉条
“拉条”也叫“拉面”、“扯面”。拉条在青海是各族人民待客面食中的一种。接待亲朋好友吃一顿拉条,配上较为丰盛的调味菜肴,表示对客人的十分的尊重。
青海的回、汉人民在制作拉条时,和面、揉面过程具有独特的技巧。一般汉族人民在做拉条和好面分条时,在面条上抹菜油,以防粘连;而回族人民制作的拉面,可以不用一滴菜油。他们在调粉时放些盐或碱水,把面粉团拌来揉去,直到软硬适中,弹性很大,可塑性极强时,然后手轻力匀,反复拉扯四五次,不断一根,成为宽细、圆扁不同的匀称面条。而且每次拉出的一把,入锅捞出,恰好一碗。圆柱形的叫“鸡肠子”,扁状的称“韭菜叶”,入口柔软光滑,韧而不断。一般家常吃时,调以炸酱,并拌调油泼辣椒、蒜泥、醋等,吃起来非常可口。
5、羊肠面
羊肠面是西宁地区常见的一种风味小吃。它以羊肠为主料,并伴以热汤切面共食。做法是将羊的大小肠管洗净,肠壁油不剔剥,装入葱、姜、花椒、精盐等为佐料的糊状豆面粉,扎口煮熟,并在煮羊肠的汤内投入已煮熟的萝卜小丁、葱蒜丁混合的梢子汤。食时,先喝一口热羊肠汤,而后切豆面肠为寸段一小碗,再吃一碗梢子汤浇的面条。
羊肠面汤色淡黄,肠段洁净,肥肠粉白,面条金黄,葱末浮上,萝卜丁沉在碗中,肠段细脆馅软,面条悠长爽口,夏天吃凉冬日可吃热,实属实惠之小吃。
6、发菜蒸蛋
青海高原盛产的发莱是山珍之一,在封建社会作为供奉皇室 的一宗贡品,唐、宋时已远销国外。现在,由于“发菜”和“发 财”的谐音,既讨吉利,又可寄托乡情,故而港澳及海外市场格 外喜欢,声誉极高。成熟的发菜黑如漆,细如线,柔如锦丝,不 腐不变,可长期保存食用。它同时又是食疗的良好菜肴,经常食用时对高血压、妇女病、腹泻、鼻衄等均有疗效和缓解作用。西宁 多用发莱作筵席的冷盘原料,凉拌发菜嫩脆滑口是凉盘中的上品。
青海人以发莱作主料烹调的发莱蒸蛋,有人雅称“黄金白银 乌丝糕”,是西宁的特制莱。做法是鸡蛋黄白分离,搅打匀称, 并调精盐、姜粉、花椒等粉末佐料,以蛋白衬底,上覆盖洗净的发菜,先上笼蒸到发菜和蛋白凝结,固定成形后,在上层倾入搅匀 的蛋黄继续蒸到熟透,在蒸碗中用刀划成方形或菱形,反扣汤盘 中心,上浇羊肉汤(牛肉汤、鸡汤均可),汤汁中放木耳、黄花、笋 片、香莱末等,最后撒几滴香油上桌。此菜顶层如雪,中层漆黑呈蜂窝状,底层金黄,色彩分明,结构奇特,蛋层细嫩滑润,发层松脆可口,味道淡雅醇香。青海饭店、宾馆,接待外宾宴会 上的“金线发菜”、“金鱼发莱”等菜肴更是造型栩栩如生,味美汤鲜之作,可称得上一盘工艺美术作品哩。
7、青海老酸奶
青海老酸奶在青海民族饮食上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641年唐朝文成公主经过青海湖畔的日月山、倒淌河等地进藏的民间故事中,就有关于酸奶的记述。在可称之为古代藏族社会百科全书的史诗《格萨尔》当中,也有许多关于酸奶的记载。可见酸奶在青海问世至少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酸奶的营养价值远远超过新鲜牛(羊)奶。它含有多种乳酸、乳糖、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酶等。有胃病的人喝了它,可促进胃酸分泌,食后非但不气胀、腹泻,反而通气、消食。青海老酸奶的不只是简单的酸奶,而她代表的是青海三江源地区自然无污染的纯生态绿色食品,酿造过程都不使用任何人工添加剂(防腐剂),属真正的绿色食品;更以高原回族(撒拉族)人民酿造技术见长,青海老酸奶可以清真生产;真正清真,绿色,营养食品,非青海老酸奶莫属。
8、酿皮
酿皮是青海地方风味较浓的传统小吃。在西宁和农业区各城镇出售酿皮的摊贩到处可见。
酿皮是在麦面中掺和一定数量的蓬灰和敷料,用温水调成硬面团,再几经揉搓,等面团精细光滑后,再放入凉水中连续搓洗,洗出淀粉,面团成为蜂窝状物时,放进蒸笼蒸熟,这叫“面筋”,再将沉淀了淀粉糊舀在蒸盘中蒸熟,这便叫“蒸酿皮”。蒸熟了酿皮,从盘中剥离,切成长条,配上面筋,浇上醋、辣油、芥茉、韭菜、蒜泥等佐料,吃起来辛辣、凉爽、口感柔韧细腻,回味悠长。
酿皮除有“蒸酿皮外”,还有“馏酿皮”。馏的酿皮,金色发亮,薄细柔脆;而蒸的酿皮,色褐沉着,浑厚肥大,两者色形各异,而味道基本一致。酿皮虽是小吃,但可作主食充饥解饿,也可当菜肴,充当下酒冷盘。冷热均宜,四季可食。
若论及西北的特色小吃,我想“酿皮”是首选之一。吾乡人读“酿”作“让”音。然而,进了陕秦之地,称做“面皮”;入了嘉峪关,又道“凉皮”。其实无论是哪一种称法,都只概括了这种美食的一个方面。
酿皮的原料甚多,从绿豆面、高粱面到麦面,似乎只要是富含淀粉之物,皆可入选。故称为“面皮”,乃指其原料皆为面食。
9、酥油糌粑
酥油糌粑是藏族牧民传统主食之一。“糌粑”是炒面的藏语译音,它是藏族人民天天必吃的主食,在藏族同胞家作客,主人一定会给你双手端来喷香的奶茶和青稞炒面,金黄的酥油和奶黄的“曲拉”(干酪素)、糖叠叠层层摆满桌
酥油是从牛奶中提炼出来的奶油,糌粑是将青稞炒熟后,用手磨磨成的粉。吃酥油糌粑时先倒奶茶小半碗,再放入酥油、炒面、曲拉、糖,在碗中用手指拌匀,并捏成小团食用,它具有酥油的芬芳,曲拉的酸脆,糖的甜润。营养丰富,发热量大,充饥御寒。
10、尕面片
尕面片是青海人面食中最普遍而又很独特的家常饭。据世居青海的老人们说,面片乃是长途旅行途中的快餐。青海地广人稀,草原辽阔,交通不便,过去汉、回、藏各族之间相互来往,奔走于农牧区之间,路程遥远,中途又少旅店供食宿,跋涉一天之后,日落天黑,往往借水草一隅扎起帐房,立起三石支一口锅,不用案板、切刀、擀面杖等炊具,只要有个碗,冷水拌面,捏成扁长条形,压平、拉长后,再捏扁揪断成小面片入锅,一顿晚餐就到口了。这种长途跋涉中的快餐,有操作简单、省时省事的特点,充饥及时,干脆利落,兼有旅行野炊之乐。如在草原上能找到羊肉下锅,先煮羊肉,后揪面片,这就是有名的“三石一锅羊肉尕面片”.食毕,铜锅搭马背,木碗揣怀中,扬鞭驱马再赶前程。青海各族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食品,由旅途进入家庭厨房,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现在从城镇到农村,尕烫面片已成了最普及又享有盛名,品种繁多,滋味各殊的独特面食了。按尕面片形状、配料和烹任方法不同,有做工细致纤小玲城的“指甲面片”、“雀儿舌头”;有和蘑菇混煮的“蘑菇面片”;有不带汤而用炸酱拌吃的“烩面片”。回族人民清真面食中还有和牛羊肉、粉丝、辣椒混炒的“炒面片”。还有好多好吃的,欢迎大家来青海旅游!
希望大家能关注我的个人主页:http://www.wm23.cn/keaidewo
梧桐子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28825178.html
博客主页:http://blog.sina.com.cn/u/5296530074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