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县,隶属于山西省临汾市,位于山西省中南部。东临浮山、曲沃、翼城,西傍乡宁,南毗曲沃、侯马、新绛,北连临汾。总面积1034平方公里。总人口42.26万人(2010年)。追溯其发展,可谓源远流长啊,秀友们,一起长知识吧!
一、建制沿革
原襄陵县为春秋时晋国大夫筼筜的封邑,公元前621年8月,晋襄公去世,遂葬于今襄汾县襄陵镇南东柴村原上,其地因称襄陵。
西汉始置襄陵县,属河东郡,当时治所在今汾河东岸赵曲。王莽时改名为干昌县。东汉复名襄陵。
北魏神元年(428年),太武帝拓跋焘擒获夏秦王赫连昌,即在今尧都区境置禽昌县。北齐天保七年(556年),襄陵县并入禽昌县。北周时期,禽昌县治所移至襄陵故城。
隋大业二年(606年),复名襄陵县。
唐元和十四年(819年),移治于汾水西岸宿水店,即今古襄陵村。
宋天圣元年(1023年),又移治于晋桥,即今襄陵镇。
民国三年1月,山西省在全面调整省内区划地名期间,鉴于当时全国已有3个太平县,此外安徽省还有唐代所置的太平县、江苏省又在1912年新置太平县,所以决定启用太平县境内的古地名“汾城”,改名为汾城县。
1954年,襄陵县与汾城县合并后称襄汾县。10月14日,县人民政府驻地迁到史村,即今襄汾县城。
二、历史文化
蒲剧
襄汾是山西四大梆子戏之一蒲剧的故乡,是蒲剧最早的发源地之一。清末民初,襄汾境内先后有永胜班、得胜班、邓庄娃娃班、万金班、福盛班以及牛席娃娃班等八个大戏班和娃娃班。解放以后,由襄陵、汾城两县政府先后组成“襄陵民主蒲剧团”、“汾城光明蒲剧团”、“襄汾蒲剧团”以及大柴、中景村的业余民间剧团。著名演员有襄汾人杨虎山、席留根、任全柱、李小旦等。
《七十二呆》
由刘润恩同志经多年搜集、整理、编写的《七十二呆》故事。
太平版画
襄汾木版年画与临汾的木版年画世家姬家、徐家的版画作品,都起源于宋末金初时期,历代传为精品,姬家生产的《四美图》和徐家生产的《义勇武安王经》等金代珍贵版画,于19071909年间先后被一个叫柯基洛夫的俄国人在现在我国西夏的里水古城,即甘肃省黑水城附近的一座古塔中发现窃走,藏于俄罗斯亚力山大三世博物馆中,此画解放后通过外交途径从苏联复制回来,藏于丁村民俗博物馆。
三、历史著名人物
姬缗
春秋晋国国君。哀侯光弟,继小子侯而立。前704-前679年在位。
郑光祖
字德辉,是元代著名杂剧家和散曲家,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齐名,号称元代四大杂剧家之一,其作品在民间广为流传。
毛文龙
(1576-1629年)字振南,明代著名军事家,民族英雄,抵抗后金的名将。祖籍山西省平阳府太平县(今山西临汾市襄汾县),出生于杭州。
赵盾
春秋晋人,谥宣孟,又称赵宣子。赵盾仕晋襄、灵、成三世,屡有政绩,孔子称为“良大夫”。今襄汾县赵康镇有其墓及祠庙。
张著
字仲明,号蒙溪,元初襄陵张相村人。至元二十九年(1292)病故于寓所,终年69岁。有《蒙溪集》12卷、《诗学渊源》20卷、《春秋隐括》3卷行世。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