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楼。位于市中心区,是梅州市内保存最完好的典型客家传统民居围龙屋。建屋人梁氏炯昌公,号星楼,是广东嘉应州三角安定壹折桂窝人氏。二十世时任暹罗(即现泰国)华人华侨侨领,同时亦经商做生意。承德楼于1885年奠基至1896年完工历时十年时间,占地面积3780平方米,双层土木跑马楼结构,三堂二横一围龙,八厅八井十八堂,楼上楼下共有八十三间房间,分前园围风水池塘和后园围风水果树,整层呈椭圆形。
围龙屋是中国五大特色民居之一,它不但结构独特,工艺精致,用料讲究,而且实用性非常的高,防御性非常的强。在结构上它结合了北京的四合院宽敞、连贯、集中的优点,保存了福建土楼的许多防御功能,主要以居住条件为主,防御安全为辅的建筑风格。围龙屋是客家人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它不仅是规模宏大,结构精巧,而且坚固经久,更反映了客家人民深厚的文化底蕴。
天伯公公园。关于天伯公、观音寺、玉皇殿的由来简介座落于梅州市东郊九龙岗上的天伯公、玉皇大帝,始建于明朝万历年(公元1573年),距今有四百余年的历史。这里风景秀丽,前临梅江碧水,后依万刃青山,群山拥抱,气贯相当,斗底归藏,能纵观梅州全景,真可谓是一块
风水宝地。素来有“宝殿巍峩上楼三清法界,天香缥缈如游九府神宫”之汉
誉。
大概在明朝万历年,民众就在九龙岗上供奉着玉皇赦罪清君。当时叫玉清宫,是极为简易的焚香场所(即是现在的玉皇殿、玉皇大帝)。
相距六十余年后,又在玉清宫同座向置下百余丈处,设一个伯公坛。传说是西阳有一姓廖渔翁,在河里打鱼时,捞上一伯公石像,并无介意地抛回河中。过一段时间在上游打鱼时,又捞起这个伯石像,他又无意地将伯公石像抛回河中。事隔年余,廖翁在大埔打鱼时,第一网撒下,就打起这个伯公石像。俗语说:事不过三。廖翁再不敢把它抛回河中,于是带回家里,放在案桌上。当晚即梦见伯公来责怪他,说:我是天上的伯公,并不是河伯公,再不能把我抛回河中。
我和你有一定的缘份,应该把我安放在座东向西的高山上,供人们焚香膜拜,承受人间香火,吸取天地精华。还说供奉好后对廖翁和广大民众都会保佑。廖翁铭记在心,于是选取良辰吉日,把伯公安置在此处。当初取名叫《廖善初福裕伯公》,后改名为天伯公。坛上香火,逐渐旺盛。这就是关于天伯公、玉皇殿的由来传说。
然则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文革期间,受极左思潮之影响,僧人-还俗,寺庙惨遭破坏。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灰复了党的宗教政策。为了光显法门,弘扬佛法,由周边群众及善信公推释宏开(杨灼华)牵头重建庙宇,供奉香火。增建了观音殿。铺筑环山水泥路,汽车可直达寺前。山上建有九龙亭、长寿亭、梅花亭、望梅亭等。亭台楼阁,别具一格。又开办有动物园供人观赏,闲情益趣。各种设施,正日趋完善,成为梅州市民晨运动及旅游的亭丽景点。
赞化宫(吕帝庙)宫址在梅州市东郊东厢百子岗(俗称屠刀形的风水宝地)。旧址在梅城“官井头”(地名)。据州志记载,该宫建于清朝光绪十三年冬,由州知事信官李鹏督建而成。宫内供奉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及城隍和道教教祖等诸神。一九八三年,由政府批准及泰国同胞(泰国赞化宫吕祖同门)的支持下,选址重建赞化宫(即今址),并于同年落成前彩及举行开光大典。
赞化宫殿宇巍峨雄伟,红墙绿瓦.具有古式建筑风貌及浓厚的道教气氛。尤于近年建成的外山门“玄妙之门”。及古式长廊更显雄伟壮观。长廊内刻有《道德经》和二十四孝图以及山水人物画供游人观赏,并起到劝善和净化人心的作用,使之人人奉善。同时又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建设的体现。宫内奇花异草、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伴随着道教独具的仙乐和道徙门的经咏声,不时幽然入耳,使你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除主殿“吕帝宝殿”外,还有“三清道祖”、“玉皇上帝”、“观音大士”、“财神”及三教、八仙、关帝、真武(北帝)、道教诸法神“王灵官”等诸神。近年建造了安放先灵的“灵安阁”等。
有人说不进围龙屋就等于白到梅州。梅州江北老城区街道大部分是民国初拆城墙后兴建,江南、华侨城市区基本上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兴建。因为客家围龙屋是明清时期所建,所以不管老城区新城区都有许多围龙屋。游览梅州城中围龙屋,可以感受到浓浓的客家风情。
客家祖先爬山涉水,历尽磨难,寻找梦里理想的家园,终于有一天建起了自己的围龙屋。从此,志在四方的客家儿女,在那通向前方的渺渺路途中,无法剪断的精神脐带在无限地延伸,客家人对围龙屋的热爱又成了客家人的另一个神话——走遍天下忘不了“胞衣迹”。
曾几何时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成了一对矛盾,可能大家都知道“金字塔”是人物历史文化遗产,北京“故宫”是历史文化遗产,殊不知历经百年几百年沧桑的围龙屋也成了客家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三百多年历史”将客家人对自己祖屋的爱与历史文化保护有机地结合到一起。
梅州学宫,又名“孔庙”、“孔子庙”,座落在梅州市凌风西路南门考院前。始建于南宋淳元年(1241),为梅州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河坝烈士纪念碑。位于汀江、梅江和梅潭河三江汇合的三河坝。三河坝群峰对峙,地势险峻,是水陆交通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南昌起义军曾在-的率领下在这里与-钱大钧部激战了三昼夜,许多战士牺牲在这晨。1964年当地政府在三河坝东岸的笔枝尾山顶建造了15米高的纪念碑,后来又在左边建了纪念亭,现已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泮坑风景区位于梅州市梅江区三角镇,离市区7公里,占地47平方公里,三面环山,林木苍翠,风景不错。 景区内主要有泮坑公王庙、“泮溪飞瀑”、念慈亭等景点。区内设有茶座、餐馆、游艇、水上飞机等旅游设施。
客家公园位于梅州市东区小溪唇,占地163.2亩,2005年3月28日动工兴建,以黄遵宪故居人境庐、荣禄第为基础进行扩建和整合,分为纪念景区、人文秀区、服务小区三大功能区。新建博物馆、院士馆、将军馆、侨领馆、纪念亭、诗林、碑林等众多设施,集客家建筑、客家文化艺术、客家民俗风情于一处,成为内涵丰富、独具特色的“客家大观园”。
黄遵宪故居(人镜庐)。清末爱国诗人黄遵宪的故居名为“人境庐”,取意陶渊明诗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意。坐落在梅州市东3公里处的周溪畔,建于1884年春。门楣上的“人境庐”三个字,为日本书法家大域成濑温所书。
庐舍内筑有花圃、假山、鱼池、五步楼、十步阁、息亭、七字廊、无壁楼、卧虹榭和藏书阁等。曲径回栏,花木掩映,景致清雅。黄遵宪晚年蛰居人境庐,创作了大量诗歌,并自选和编订了《人境庐诗草》。1980年,当地政府对人境庐进行全面修复。1985年,纪念黄遵宪忌辰八十周年之际,梅州各界人士云集人境庐,为黄遵宪汉白玉像揭幕。该处现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交 通 乘1路或3路公交车到发明桥下车,向北步行即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