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历程

家乡区县: 山东省临朐县

清末至民国时期,临朐经济是封建所有制束缚下的封闭、落后的小农经济,临朐县90%以上的人口务农。 据1946年统计,地主、富农占临朐县总人口的4.1%,却占有临朐县土地的15.8%,以此剥削贫苦农民。因土地占有不均,加之生产方式落后,劣种、稀植、粗管,诸多灾害袭扰,致使农业发展缓慢。手工业只有缫丝比较发达,余为榨油、造纸、红炉等业,均为私家经营,生产规模较小。由于交通闭塞,商业仅以蚕丝和黄烟等土特产品交易为大宗。至1949年,临朐县社会总产值仅6400万元,农业总产值5052万元,工业总产值501万元,社会商品零售额1175万元。[13] 1987年临朐县社会总产值124495万元,国民生产总值57642万元,国民收入49493万元,同1949年相比,分别增长19倍、17倍和16.9倍。[13] 2013年临朐县地区生产总值205.55亿元,同2012相比增长10.7%。财政总收入17.6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4亿元,同2012相比分别增长24.2%和28.5%。[14] 第一产业 临朐是农业县,盛产粮油作物和烟草、桑蚕。但在清末民国年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里,生产力受到严重束缚,生产工具陈旧,耕作方式原始,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脆弱,正常年景粮食亩产仅80公斤左右。勤劳的临朐人民虽经年劳动,却仍过着缺衣少食、糠菜半年粮的贫困生活。1938年日军入侵后,战事频繁,兵匪为患, 农事难顾,致大量土地荒芜。1942年前后,临朐变成了骇人听闻的"无人区"。 1946~1951年,人民政府领导农民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社会秩序安定,农业生产开始恢复。50年代初开始的农业合作化,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基本特征的新的经济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wm23ZARFZP69(2014-10-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