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名的由来

家乡区县: 青岛市市南区

一、出处

青岛市的专名“青岛”本指城区前海一海湾内的一座小岛,因岛上绿树成荫,终年郁郁葱葱而得名“青岛”,后于明嘉靖年间首度被记载于王士性的《广志绎》中。明万历七年(1579年),即墨县令许铤主持修编的《地方事宜议·海防》中,有关青岛之名记述为:“本县东南滨海,即中国东界,望之了无津涯,惟岛屿罗峙其间。岛之可人居者,曰青、曰福、曰管……”这里的“青”,即指青岛。青岛所在的海湾因岛得名青岛湾,由此入海的一条小河也被称为青岛河。青岛河口于明万历年间建港,称青岛口;河两岸的两个村落分别得名上青岛村和下青岛村;河源头的一座山于1923年也被定名为青岛山。

二、变迁

1897年德国租借胶州湾地区之前,今青岛市市辖区范围的建制为即墨县仁化乡和里仁乡。1898年中德《胶澳租借条约》签订后,今胶州湾的旧称“胶澳”成为此片区域的代名词。德国将该一级行政区建制的租借地命名为“胶州德租界(Kiautschou, Deutsches Pachtgebiet,即胶州湾租借地)”,要塞防线内界规划建设四个区域,即青岛 (Tsingtau)、大鲍岛 (Tapautau)、台西镇 (Taihsitschen) 和台东镇 (Taitungtschen),首府(Gouvernements,近代译为“总督府”)官邸置于青岛。日本取代德国第一次占领统治租借地后,原地沿用前名,并另建了部分城区。1922年,中华民国收回租借地,设立中央直辖的胶澳商埠。1929年,国民政府接收胶澳商埠,成立青岛特别市,至此“青岛”一词正式成为这座城市的专名并沿用至今。

三、西文名称

清末时期至民国初年,青岛的西文名曾用过德语的“Tsingtau”、邮政式拼音的“Tsingtao”和威妥玛式拼音的“Chingtao”等。“Tsingtao”作为青岛的通用西文名使用最多,见证了近代青岛的繁荣。联合国于1977年正式改用汉语拼音拼写中国大陆地名;1987年,中国国家三部委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地名标志不得采用“威妥玛式”等旧拼法和外文,使汉语拼音“Qingdao”(或带调号)成为“青岛”市名惟一的合法拼法。而“Tsingtao”仅用作青岛啤酒的品牌,或在历史、艺术等领域及非正式场合使用。

Vista8688(2014-10-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