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猗简介
(一)人口资源:2003年临猗县总人口54.8万人,约占全省人口的1.65%,占运城市总人口的11.41%,是全省的人口大县和全市的第一人口大县。
(二)土地资源:临猗县总面积为1339.32平方公里,折合2045844.1亩;按国家统一标准分类,其中耕地101418.6亩,占总土地的49.57%;园地为490134.1亩,占总土地的23.96%;林地2590.8亩,占总土地1.59%。
(三)矿产资源:临猗县境内矿产资源比较贫乏,只有可以用于普通建筑材料的砖瓦粘土、砂、花岗岩石料,但地热资源较为丰富。
1、砖瓦粘土矿2、砂矿3、石料4、地热资源
(四)水利资源:黄河流经临猗县河段全长29公里,据龙门站观测,多年平均流量为19512.2立方米/秒,是临猗县的主要客水资源。涑水河在临猗县自东北向西南流过,流经楚候、城关、牛杜、嵋阳、庙上、七级镇6个乡镇,35个行政村,流域面积985.44平方公里,全长44公里,该河多年枯竭,已成为临猗县主要排污及泄洪道。
(五)旅游资源:临猗文物古迹众多,春秋猗顿古墓、战国车马坑、唐柏、宋代银棺、元代大堂等为国家和省级重点文物,特别是位于县城非隅的双塔,建于隋唐,以“日月交影”而远近闻名,堪称中国科技史、建筑史上的奇迹。
(六)主要物产:农业上,主要生产小麦、棉花、苹果、梨枣、江石榴等,其中酱玉瓜1915年获国际巴拿马博览会银奖,小平菇1990年获中国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银奖,红富士苹果1996年获中国名优产品博览会金奖,梨枣、江石榴、白水杏获国家绿色食品证书和名牌产品等殊誉。
工业上,主要生产化肥、三轮车、商用挂车、变压器、汽车、纺织品、果汁、果酱等,获得多 项国家及部优产品称号。
临猗文物古迹众多,春秋猗顿古墓、战国车马坑、唐柏、宋代银棺、元代大堂等为国家和省级重点文物,特别是位于县城非隅的双塔,建于隋唐,以“日月交影”而远近闻名,堪称中国科技史、建筑史上的奇迹。
临猗县古迹有“双塔交影”,在县城内北隅有东西砖塔两座,创建于隋唐,宋代重修。相传西塔藏白蛇,东塔隐许仙。每年七夕,白蛇、许仙相会,双塔之影在月下交融,象征夫妻团聚,因有“双塔交影”之称。林外,元代大堂、临晋镇均为省级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临猗县系1954年由原临晋、猗氏县两县合并而成,各取县名首字为今名。根据文物发掘,临猗县东部与西部皆有龙山仰韶文化遗址。尧舜时代,临猗县地近国都,皆为甸服之地。夏属冀州之域。殷商时,为“郇瑕氏之墟”。西周为郇伯封地。春秋时,猗氏、临晋均属晋。战国时属魏。秦分天下三十六郡,临猗属河东郡。西汉二年,置解县及猗氏县,属司隶部河东郡。新莽时,属洮阳郡。东汉时,属司隶校尉部。三国时属曹魏。晋分天下为十九州,猗氏、解县属司州河东郡。南北朝时期,属北朝元魏司州河东郡。隋开皇三年,汾阳郡与绥化郡均罢,猗氏属蒲州。唐武德元年,罢郡置蒲州,州治为桑泉,领河东、猗氏、桑泉、虞乡四县。元宝十三年,更桑泉为临晋,临晋县名自此始。五代建置随唐,属河中府。宋至道三年,猗氏、临晋属永兴军路河中府。金天德元年,猗氏、临晋属河东南路河中府。元属晋宁路河中府。明洪武二年,罢河中府,改属平阳府。清属山西省河东道蒲州府。民国元年废府,两县均直隶于省。
1947年,猗氏、临晋相继解放。1949年2月15日,猗氏、临晋属晋南行署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运城专员公署。
1954年8月,临晋、猗氏两县合并为临猗县,县治设猗氏城。1958年10月,属晋南专员公署,将临猗并入运城,1959年10月复分出。1970年,属运城地区行署。2001年运城撤地设市后,临猗县属运城市管辖。
我的能力秀主页http://wm23.cn/honeyfen
欢迎小伙伴们来访!!!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