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尹(约公元前17世纪初),名伊,一说名挚,号阿衡。商代莘(今山东莘县)人。伊尹是我国最早的美食家和创制中药汤液的始祖。伊尹先耕于莘野,后做厨师。他曾尝负鼎俎,以滋味(烹调术)游说于汤,商汤派使者以礼聘迎他,并拜为宰相,尊之为“阿衡”,他助商灭夏建国。汤去世后,他
县境伊芦山是伊尹晚年隐居采药的地方,此山因之得名伊莱山,后演变为伊芦山。《连云名胜一瞥》载:伊尹隐居此山,结茅为芦,故名。伊芦山草木葱茂,盛产药材,伊尹在此隐居后,便采挖药草,研究药性,搜集民间经验。曾作《汤液本草》,将药分为寒、热、温、凉4性,酸、苦、辛、甘、咸、淡6味。后世医家所言药性,皆从伊尹之说。《甲乙经序》、《简明中药辞典》等书均云伊尹精于本草药性,并创制汤液——药物加水煎煮取汁饮服的汤剂。《汤液本草·校后记》里尚提及《伊尹汤液》之书名。《吕氏春秋·本味篇》一书中,还以伊尹的口气论述了烹调术,认为调味之妙,正在于甘、酸、苦、辛、咸的巧妙配合。
钟离昧汉代人,生卒年不详。为西楚霸王项羽麾下大将。项羽兵败自刎乌江口后,他潜回家乡伊芦山。当时正值韩信镇守“三芦”(指伊芦、句芦、芦石三山),钟离昧因“素与信善”遂投奔了他,一为躲藏,二为策动韩信叛汉。汉王刘邦本来就怨恨钟离昧,担心韩信靠不住,现更加疑忌和害怕。于是,他一面派人监视韩信,一面听从陈平的计策,伪游云梦,通知受封诸臣,到阵地会集,实际是要袭击韩信。韩信知此后,“欲发兵反”,但他又“自度无罪,欲谒上,恐见擒”,不知如何是好。这时,有人向他进言:“大王,你杀了钟离昧,献上首级,就无忧了。”韩信觉得有理,就向钟离昧直接说明了此意,钟离昧说:“我死不足惜,恐你要误大事,汉王所以不敢来攻楚,就因为有你我在,我若死,你也亡也。”说完见韩信无悔意,又大骂韩信:“公非长者!”终于拔剑自刎。
鲍照(405-466)字明远,东晋义熙元年(405)出生于北海郡(今江苏灌云)。与妹令晖均为我国南朝宋时著名文学家。出身贫寒,少有文才,历官魏陵令、永嘉令、临海王刘子顼参军,故世称“鲍参军”。宋泰始二年(466)江州(今九江市)刺史刘子勋称帝,刘子顼响应,后刘子勋败,刘子顼被赐死。鲍照在荆州丧生于乱军之中。
鲍照生平最大的成就是诗歌,现存诗约200首,其中80首为乐府。诗集中抒发了“位卑人贱”的不平愤慨,反映出庶族地主对士族专权政治的不满。他的诗风格俊逸,对后来出现的唐代大诗人李白、岑参等颇有影响。唐代诗人杜甫曾用“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的名诗,来赞美李白、鲍照俊逸不群的浪漫主义风格。他和当时著名诗人谢灵运、颜延之齐名,合称为“元嘉三大家”,他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和《梦还乡》赞美了家乡的山水。今传《鲍参军集》10卷
许桂林(1779-1822)字同叔,号月南,又号月岚,是清乾嘉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经学家、数学家。
臧励龢《中国人名大辞典》称他,“于诸经皆有发明,尤邃于易。通古音,兼精畴人家言”。《海州文献录》称他,“好学深思,志于诸经,以四算名世”。许桂林幼时聪颖异常,12岁应童子试,中秀才,被学官称为奇才。嘉庆十四年(1809)和二十年两次获海州科试“冠军”,嘉庆十七年,以《腹稿赋》被学使文远皋(芝崖)赏识,取“拔贡生”。嘉庆二十一年秋,中举人。
许桂林一生著作丰富,成就很大。除了与其兄许乔林等编纂了《嘉庆海州直隶州志》外,可考书目还有40多种。主要有:《谷梁传时日月释例》,《许氏说音》12卷,《说文后解》10卷,《易确》20卷,《庚辰读易记》20卷,《宣西通》、《算牖》各4卷,《味无味斋文集》8卷(外集4卷),《味无味斋诗集》26卷(外集8卷),《半古丛钞》8卷,《日月合壁五星联珠考》1卷,《春秋三传地名考证》6卷,《琴想山房传声谱》1卷,《擢对》8卷,《太元后知》6卷,《参同契金提大义》2卷,《立天元—导窥》4卷,《禹贡蒙求》、《七嬉》、《春梦十三痕》等。《宣西通》是他22岁时写作的第一部数学论著,对中国古算法“宣夜”作了精辟的解释。清代著名学者阮元读后评价很高,曾手书“谈天秘欲传宣夜,学海深须到郁州”诗句相赠,并将他编入《畴人传》内,与中外的450多位科学家并列齐名,可谓十分推崇。
卞赓(1850-1906)字虞卿,因排行第三,人又称卞三,清末武状元。故居在灌云中正街。卞赓幼时,即不喜文墨,乐意武行,经常耍刀弄棒,到处拜师学艺。稍大后,更是一心练武,以期求得功名。当他考中武举后,又决意进京,参加会试以争夺状元。光绪十八年(1892),他如愿以偿,一举夺得状元。
卞赓中武状元后,并未放官,被留在紫禁城看守神武门,过了几年,才被放外任,担任两广参将,率师负责镇守广州。不久,孙中山在广州起义,卞赓未能“平乱”,但又恐遭朝廷怪罪,吞金而亡。时任广州大都督的胡汉民,念他生前未曾加害同盟会和革命军,对他予以优葬。
武同举(1871-1944)字霞峰,别号两杆、一尘,灌云县南城人(今云台区)。清光绪年间先后考中秀才、举人、拔贡,清末任海州直隶州通判。民国建立后,武同举曾任《江苏水利协会杂志》主编、国民政府江苏水利署主任,兼河海工科大学水利史教授,江苏建设厅第二科科长、“视察”等职。
武同举一生致力于水利事业,曾参加连云港海港的勘察工作,发表了大量的水利著作。主要有《淮系年表全编》、《再续行水金鉴》(与赵世暹合著)、《江苏水利全书》、《江北行水今昔观》、《会勘江北运河日记》、《测绘海州港口导记》、《吁兴苏北水利文》、《导淮罪言》、《江北运河为水道系统论》、《导淮入江入海之研究》、《淮北水道历史与今日现势之比较》、《泗、沂、沭分治合治之研究》
刘清韵(1841~1915)女,又名淑曾,小字观音,字古香,灌云县中正(今东辛乡)人。刘清韵6岁即从师学习,爱好文学,擅长诗词,精通书法、绘画。刘清韵一生作品很多,有《小蓬莱仙馆传奇》、《小蓬莱仙馆曲稿》、《小蓬莱仙馆诗钞》、《瓣香阁诗》等共24种。内容涉及街头巷尾、农家井畔、官场逸事、民俗风情。故事曲折、文笔纤秀,地方色彩浓厚。她是晚清一位有成就的女文学家。
晚年随丈夫钱梅坡回沭阳定居。光绪二十四(1898)年,沭阳遇大水灾,刘清韵家被淹,有14种传奇散失,仅存10种。
江问渔(1885~1961)名恒源,字问渔,又号蕴愚,以字行。生于灌云县板浦盐河西江庄(原名墎廊生,现属东辛乡尤庄村),是著名的职业教育家。
问渔少时家贫,但读书刻苦,16岁即考中秀才,19岁,考进省立师范学堂(后改为江苏两级师范),两年后,进本校优级师范学师范博物科;毕业时名列第一,被留校任教。
辛亥革命成功后,任南京政府实业部科员,当时海州正酝酿分治,他积极参与,为灌云建县作了很大努力。不久,随南京政府迁往北京,任工商部职员。后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几所大学及中学教书,兼做《申报》记者。在北京期间,他著作《伦理学概论》及《中国先哲人性论》两书,出版后震动学术界。民国15年(1926),由黄伯雨、黄炎培两人推荐,任江苏教育厅长;民国16年秋,应冯玉祥邀请,任河南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民国17年,受黄炎培电约,辞去厅长职务,到上海担任中华职业教育社办事主任,并在中央大学兼课,主讲职业教育课题。自此,江问渔数十年如一日,为中国的职业教育的生存和发展付出了大量心血。
1961年2月,江问渔不幸病逝,上海市成立冶丧委员会,当时陈毅虽已离沪,但仍为治丧委员之一。追悼会由黄炎培先生致悼词,对江问渔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
马仲殊(1900-1958)灌云县伊山镇人。幼时读过私塾,民国4年(1915)考入江苏省立第八师范学校。民国10年进入东南大学学习,积极参与新文动,用白话文作诗写文。民国15年,大学毕业后到广州岭南大学任讲师。民国16年参加创造社,在鲁迅先生的支持鼓励下,出版了处女作《周年》(自传性质,创造社丛书之一)。民国29年他的长篇小说《太平洋的暖流》问世,曾风行全国。
民国29年起,马仲殊长期在上海的中学和师范学校任教,一边教学,一边创作。著有短篇小说《三太爷》、《李星》、《屈服》、《京沪线上》、《邂逅》等;长篇小说有《两难》、《一个中学生的日记》、《桃色的云》;译著有《大地》、《儿子们》(美作家赛珍珠所作);文学理论有《文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小说作法大纲》、《中学生文学》、《中学生小说作法》等。抗日战争期间,担任《前线报》笔政,以“老秀”笔名创作了诗歌、剧本。建国后,马仲殊担任上海市中学教师进修学院中文系副主任、副教授。曾计划写作《鲁迅传》未成。1958年1月26日,马仲殊病逝于上海,年58岁。其生平被《中国文学家辞典》收录。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