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城发现“红山文化”

家乡区县: 张家口市赤城县

近八十年的研究表明,“红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西拉沐沦河、老哈河流域,并以“两河”流域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扩散和发展。滦河、潮白河流域、辽河中游地区和大凌河流域甚至是大兴安岭地区,都有“红山文化”遗存的发现。由此可以看出,“红山文化”的分布面积较广,存续时间较长,在史前同类型文化中,是处于领先地位的原始文化形态。

赤城县地处潮白河水系的上游流域,为高山丘陵区,多山川、少土地,远在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的史前时期,“红山先民”们能否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换句话说,赤城县境内是否曾有过“红山文化”的历史存在?成为研究赤城久远历史的突破口。

多年来,笔者致力于县域内远古历史文化的考证与研究,在考察、收集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红山文化”遗存的踪迹。

2008年,云州乡沙古墩村一位农民放牛时,在南沙沟一个叫窑场的地方,发现了用红色砂岩磨制而成的石磨盘。石磨盘是红山时期先民们用来为谷、黍、糜舂去糠皮的器具。此石磨盘修整的较规整,约有10厘米薄厚,但已经磨损得几乎快断为两截儿,看得出先民们对其使用的时间和频率达到了“严重”的程度,反映出原始的农业,对于生活在“窑场”的先民们来说,是一种重要的生产、生活方式。依据农民提供的线索,笔者多次到南沙沟进行实地考察,发现南沙沟的窑场确实是一处“红山文化”遗址。

云州西沟窑的某山梁上有一处巨大的“积石堆”,数千年堆积在那里听任风雨的剥蚀,但无人去惊扰它。随着“红山文化”收藏热的升温,有人出于经济利益的诱惑,于2011年的某时,挖掘了这座“积石堆”。据准确的信息证实,此处出土了重1450克的玉猪龙,材质为辽西地区的河磨玉。2012年8月18日,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文物学会玉器委员会会长杨伯达一行,深入我县对出土于我县东卯镇的“兴隆洼”玉器进行考察。期间,专门考察了西沟窑的“积石堆”。杨老认为,赤城县做为深山区,但历史文化却很厚重,境内“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的踪迹可寻,遗址有存,值得作进一步的考察与研究。

早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红山时期”,先民们就活动在赤城镇七里河的南梁一带,他们从事着农耕、畜牧、畋猎、采集、烧陶、制作石器……等活动。在深深的地层中,留下了他们生产、生活的“足迹”。2013年6月,笔者在七里河的南梁,发现了农民挖树坑时,挖出的许多红陶片,其中夹杂着大量的彩陶片。这些彩陶片与赤峰地区出土的红山文化彩陶如出一辙,无论是陶器的器形,质地、烧成温度,还是图案形式,竟然如出一炉。说明我县的“红山文化”与赤峰地区的“红山文化”具有相承相袭的特点。七里河南梁彩陶片的发现,足可以证明我县境内有“红山文化”的存在,它的“面世”,对于研究我县史前文化的类型,提供了第一手实物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考古价值。

我县水利资源丰富,红、白、黑三河流域多黄土台地,适宜远古人类活动,云州及七里河的白河两岸发现了“红山文化”的遗存,可以合理推断,在红河、黑河流域某些适宜远古人类生存的地方,定然也会有“红山文化”遗址的存在。前不久,有知情信息证明,在黑河的东万口,红河的上、下虎村等地出土了红山玉器。

有理由相信,随着人们对“红山文化”认识的深入和全面,我县“红山文化”将会成为我县史前时期的主流文化形式,值得我们作及早的注意和深入的研究。

目前,人们对“红山文化”的热衷,主要集中在对红山玉器的追求上,不少人片面地认为红山玉器就是“红山文化”。其实,“红山文化”的价值并不完全体现在红山玉器上,“红山文化”的石器、陶器、骨器……均出自“红山人”之手,同玉器一样,都是他们的艺术杰作,同样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经济价值。准确一点儿说,是红山玉器、石器、陶器、骨器……共同构成了“红山文化”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单纯追求红山玉器,是对“红山文化”内涵的歪曲和不全面的理解。

考古学界在考古断代和对多种文化类型进行甑别时,向来都是依据陶器而不是玉器。因为陶器是泥土与火的艺术品,蕴含着大量的人类文化信息。红山陶器是研究“红山文化”最重要的实物资料,其经济价值虽不及红山玉器,但它的文物价值、研究价值是红山玉器无法比拟的,尤其是红山陶器中的彩陶,是“红山文化”的艺术珍品,早在“红山时期”,它就被上流社会奉为瑰宝,精美的彩陶器均出自红山考古发掘的酋长大墓里,且出土的彩陶完整器少之又少,多见的则是彩陶的陶片。即使是彩陶片,也被考古界视为珍宝,将其做为研究“红山时期”的社会构成、社会形态和等级划分的重要依据。

红山陶器中,多见泥质红陶,器形多样,陶片薄厚均匀、以壁薄者为多,烧成温度较高、陶质坚硬,有别于其它文化类型的陶器,形成了红山陶器特有的文化内涵。在系列性的红山陶器中,彩陶占有一定的比例。红山彩陶以黑彩为主,兼有红、紫彩,图案以龙鳞纹、勾莲花卉纹、棋盘格纹和不规则的璇纹为常见。在距今五、六千年前,如此精美、如此壁薄的陶器特别是彩陶器,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烧制而成的?是窑烧还是露天“堆烧”而成?多年来,“红山文化”研究中,很少见到这方面的成果,“红山文化”考古调查也未发现红山烧陶遗址。红山陶器的烧制至今是个悬而未决的历史之谜。

2013年6月,笔者在七里河南梁发现的零散堆积在一起的红陶片,原来是农民在挖树坑时,挖出的一个“红山文化”的烧陶遗址。经初步清理,发现遗址有3平方米大小,红陶片散积在地层里,最下层是约15厘米薄厚的红土板块,被烧得有如红砖一样的坚硬。原来,这里竟然是“红山时期”,先民们露天堆烧陶器的遗址。仔细观察这些陶片,有一般的夹砂红陶、泥质红陶,陶片都比较薄,烧成温度较高。泥质陶片上多数绘有黑色图案,属于彩陶。南梁红山烧陶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红山时期”制陶、烧陶的方式、方法,对于研究我县久远的历史文化,提供了第一手实物资料,具有不可多得的佐证价值,是填补“红山文化”研究之空白的重大发现。

所谓露天“堆烧”,是最原始的烧制陶器的方法。红山先民们选择有红粘土,距离水源近的地方,将坡地辟为“平地”,做为制陶、晾坯、烧陶的场所。取粘性红土捣碎、捣细,做为陶土,和泥、制坯,手工制作成陶器,放在平缓的场地上晾至半干,将半成品陶器,堆垒在平地上,形成“馒头”状,在形如“馒头”的陶坯上面覆盖茸茸的毛柴,毛柴上覆盖厚厚的泥巴,形成密封的空间,在泥巴上堆放干柴焚烧一周或数十天,停火冷却后,扒开泥巴堆,即得到陶器。这种制陶过程和烧陶方法即为露天“堆烧”。

红山陶器多数是泥质红陶,称为“普品”,但也不乏像彩陶这样的艺术珍品。无论是“普品”,还是珍品,均源自于露天“堆烧”。露天“堆烧”陶器,受密封“空间”、烧成温度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烧出的陶器往往出现一面“红”一面“黑”的现象。即使是距今三千年以后的夏家店下层和上层文化,同样采用露天“堆烧”的办法烧制陶器,但最终也没能解决好因“火候不匀”造成陶器陶色不均的问题。而远在五、六千年前的“红山先民”们却运用露天“堆烧”的办法,将彩陶烧制得陶色纯正、陶质坚硬,在十分狭小的密封“空间”内,较好地把握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烧制出鲜艳的红、黑相间的彩陶,并且使彩陶的艺术性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这不能不说在“红山先民”们中,不乏能工巧匠之人,其智慧水准和艺术创造力达到了“巧夺天工”的地步。

赤城镇七里河南梁“红山人”露天“堆烧”陶器遗址的发现,为破解近百年来关于红山彩陶烧制方式、方法的历史之谜提供了有力的佐证,以不容置疑的“第一手资料”,澄清了在“红山文化”研究中,关于红山精美彩陶到底是通过“窑烧”还是“堆烧”的方式烧制而成的……种种猜测,填补了国内在这方面研究的空白,可谓是一项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发现。

在我县发现“红山文化”仅仅是刚刚起步,并未形成社会性的共识,有待县文史研究会给予更多的关注,通过开展我县“红山文化”的课题性研究,并以丰硕的研究成果,将我县境内有人类活动的文明史不容置疑地推向史前,至少证明起步于“红山时期”,这对于宣传我县、推介我县,树立我县的历史形象无疑是件好事。

红红(2014-04-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