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王昌龄在《出塞》诗中写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当然,诗中所写的“飞将”、“阴山”等,是虚写并非实写。但诗中提到的“龙城”到底在什么地方呢?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但不少研究者认为:龙城,乃匈奴祭天地、祀祖先之地(约在今锡盟境内)。对此,笔者不以为然。对于龙城的确切位置问题,谈点个人的看法,供参考。
李广,西汉名将。一生多从事抗击匈奴的军事斗争,因善骑善射,声震匈奴,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
西汉建立之初,国力衰弱,对于出没于草原大漠的匈奴人,无力采取强硬的军事策略,屈辱地对匈奴推行“和亲”政策。汉匈关系时战时和,时冷时热,但总的趋势是以“和”为主。西汉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时近而立之年的李广,担任上谷郡太守。上谷郡即今怀来县大古城,遗址已经为官厅水库所淹没。李广任职期间,匈奴人经常自独石南下,越过长安岭袭扰上谷郡,抢掠财物,杀害官吏,害得百姓民不聊生。李广身为太守,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每遇虏人来犯,必亲临战争前线,率军抗击匈奴,数次追击匈奴至赤城境内,并驻扎在“龙城”(今龙关),以阻击匈奴人南下上谷郡,与匈奴人浴血奋战在侯卤水、阳乐水两岸,最终打得匈奴人“望旗而逃”。李广在任期间,匈奴人始终不敢越过长安岭一步。上谷郡的百姓数年之内“各安其业”。李广也因此而获得“龙城飞将军”的雅称。
西汉时期的“龙城”到底在什么地方?《张家口历史文化丛书》、《龙关县志》等地方史料和志书均认为,今龙关,乃西汉之“龙城”。
明万历年间,龙门卫人窦文,在龙门卫《重修南门记》中写到:“龙门,……汉为龙城,唐为县治,属山后云州。”清朝年间,在一些碑刻或地方官吏、文人雅士的诗文里,依然见到称龙门为“龙城”的记载。《清龙门卫文昌祠记》(顺治十一年立)之碑文称:“我龙城西北隅,曩有文昌祠,乡大夫窦公讳文者创建”。康熙年间,定兴贡士鹿灵模任龙门县典教文臣(训导),赴任途中,为山高路远、峰回路转的景象所感动,赋诗云:“峰回路转入龙城,涧岸山腰鸡犬鸣。见说农人安乐在,时和更喜相公请。”宣统三年,顺天(今北京)镶白旗满族人瑞澂任龙门县县长,到任不足一年,因“莫须有”(也称“三字狱”)的罪名,被调离龙门县。离别时,百姓相送,恋恋不舍,瑞溦赋诗以记,写到:“萧萧行李去龙城,对此藜元尚有情。老泪无多怕离别,壮心未已此升平。遁占或免清流祸,市隐难逃俗士名。只觉狂泉曾预饮,胸中黑白自分明。”
由地方史志、碑刻和文人雅士所记所载,笔者认为:“龙关,乃西汉之龙城”,符合史实,似有一定的道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