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乡的历史文化——美丽的阳春

家乡区县: 阳江阳春市

      阳春这地方源于"漠阳江",而漠阳江起名又源阳"莫阳",为什么叫"莫阳"? 因为阳春在古时,属于古越地方,居住的多是越人。在古越语中,"牛"越语为"莫", "羊"越语为"阳",和太阳的"阳"。"莫阳"就是牛羊的意思,表明古代的阳江,阳春曾经牛羊聚居 的地方,或者是牛羊集市。这条江在莫阳,故此叫漠阳江。
一、阳春的历史
      战国(前3世纪),为百越池。秦始皇二十六年 (前221年),秦兵第一次南征百越下岭南,置南海郡,阳春地属之。秦始皇三十三年( 前214年),秦兵第二次南征百越,在岭南置南海、桂林、象三郡,阳春地属桂林郡。 清代沿明制,阳春县仍属肇庆府 。民国元年至13年(1972-1924年)阳春县属肇罗阳镇守使管辖。民国14 年属广东省第七行政区专员公署(署治茂名)管辖。民国25年10月改隶广东省第三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署治高要)。民国27年1月改属广东省第七行政区专员公署(署治茂名) 。民国38年2月改隶广东省第十行政区专员公署(署治台山)。中华人民 共和国于1949年10月1日建立,阳春县于10月22解放,隶属广东省粤中地区专员公署( 署治江门)。1950年7月,把原来明代由阳春县划出并入东安县的西部山区,从云浮县 划出归属阳春县辖地,阳春县境才固定现在的规模。1952年5月4日阳春县改属广东省粤西行政区(因署治湛江,1956年2月20日后改称为湛江专区、湛江地区)。1958年11月 至1961年3月阳春县与阳江县合并,称两阳县,为两阳县辖地。1961年3月25日复设阳春县至今,1983年9月1日改属江门市管辖直至1987年底。1994年5月5日,经国家民政部批准,撤县设市,属阳江市直管至今。目前全市辖18个镇,309个村委会。市政府驻春城镇。
二、阳春的地方特色
1、方言:
      大体分两种,第一,阳春白; 白话主要分布在:春城、岗美 、河口 、合水 、马水 、春湾 圭岗等镇。但是,语调又有不同,分布规律受外来影响非常大,比如接近阳江地区的岗美、河口两镇,语音与阳江话基本一致。 同样靠近阳江地区的春城镇本土语言也含有相当多阳江口音。接近新兴地区的春湾、松柏、河塱等镇,口音偏向罗定方言,但也保留了这些地区独有的语言文化。第二,涯话;也称客家话,主要分布在:潭水、三甲、八甲、永宁等镇。
2、风俗:
      元宵节,广东阳春民间一些乡村节日气氛骤浓,一些传承久远的民间闹元宵活动纷纷登场亮相。在广东阳春市三甲镇由当地村民组成的一支闹元宵队伍,簇拥着村民心目中的“仙师公”(对一方神灵的称谓)出行,沿途所到之处,出迎之人早已备好香案,吉语连连,鞭炮阵阵,甚为热闹。图为骑着“高头大马”出行的“状元郎”。
高留圩,距今已有420多年历史。因传说凡在这天在此买卖的竹器、藤编、木制品等,要被高留河水浸泡过之后便永不虫蛀。而远近闻名的高留圩,沿着高留河摆卖,古墟中人头涌动,趁墟者多为三五成群、或携老带幼、情侣俩结伴高兴而来,满载而归。高流圩逐步扩大,圩古朴民风浓厚,经济开发潜力大,其规模及影响力在近几所引发的商机也受到珠江三角洲等地工艺商家的青眯。阳春市在开发本地旅游文化资源的同时,准备将高流圩变成每年一度的土特产交易会,广泛吸引投资,建造特 色农业、特色家具业、特色古文化等产业。
三、阳春三宝
第一宝:马水桔
      马水桔又称马水甜桔,是我市一个著名特产,因原产马水镇而得名,已有300多年的栽培历史,为广东四大名桔之一,产品表皮金黄,平滑光亮,果形大小适中,形状整齐美观,以皮薄核小、清甜化渣而出名,并因其春节前上市和特点而成为广大消费者不可多得的新年大桔(吉),在省和港澳及东南亚地区享有较高声誉,产品一直供不应求,且价格比其它年桔高3-3.5倍。产区集中在马水、圭岗、潭水等镇。
第二宝:春砂仁
     春砂仁(一种天然姜类野生植物可做药用),阳江市农业品牌之一,是驰名中外的我国南方特产中药材,因以阳春的产品品质最佳,故称春砂仁。《中国药学大典》记载:“阳春砂仁饱满坚实,气味芬烈”,“春砂产于广东阳春县为最,以蟠龙山为第一”,阳春志也载有“蜜产蟠龙特色套,医林珍品重春砂”。春砂仁花、果均可入药。叶含挥发油0.2-0.3%,其成份和药用与果实相似;嫩果可腌制砂仁蜜饯;子仁可作调味品。种植面积1万多亩,鲜品每年8月成熟,干品总产量52吨,产品畅销全国并出口到世界各地。
第三宝:孔雀石
      阳春的孔雀石,孔雀石形成于铜矿床的蚀变和氧化区域。通常为铜的溶液和石灰岩作用后,铜矿物受碳酸水作用变化,沉淀在岩石之孔隙,或岩脉中而形成。另外亦可为含铜硫 化物氧化的次生产物。阳春孔雀石的蕴藏量为全国最多,矿藏分布在春城、马水、永宁、潭水等10多个乡镇,最大储区是马水镇的石录、鹦鹉岭等地;形质亦优于其他产地,其结晶完美、形态多变,造形千姿百态、格调高雅,色泽艳丽、斑斓夺目,各种颜色永不更褪,有作为观赏石的明显特点,也可制作国画颜料;阳春市中心广场上有一块亚洲最大的孔雀石,采于石录铜矿五十米深的地下,高2米、长2.45米、宽2.25米、重达9.7吨,色泽翠绿,外形非常奇特;尤其产于石录铜矿的孔雀石猫眼石,此石中间有一道深绿色的斑纹酷似猫眼,猫眼球中的横线炯炯有神,且变换位置则有不同的视觉效果,极为罕见。
四、民间传说——阳春三怪
第一怪:掷石不到潭
     传说,在天宫还未修建之时,神仙就住在八甲大山。仙女们傍晚时候就在水潭中沐浴戏水,好不悠游。谁知有一日,一群放牛仔发现了这个水潭,就在潭上的悬崖往潭里扔石块,石块落水,发出“轰隆”响声,又激起一朵大水花,煞是惬意。
于是石块天天似雨点一样落到潭里,这可苦了仙女们。眼看潭水越来越浅,乱石成堆,仙女们只好在王母娘娘处偷出一个避石器埋在潭底。第二天早上,放牛仔照常扔石,谁知从日出到日落,石块再也扔不到潭里了,牛仔们觉得奇怪,说给村里人听,村民们不信,都上来扔石头,果真无人能将石头抛落潭里。后来神仙们搬家了,仙女们忘记取回那避石器,所以时至今日,仍然“掷石不到潭”。
第二怪:一年趁一次的高留墟
      据地方旧志记载,高留河圩一年原有两个墟期,一为农历的五月初四日,二为农历七月十四日。现在只剩下一个墟期。民间传说,七月十四的墟期是纪念古时一个为民除害的千总,当时千总在合水一带剿匪扣贼,作战英勇,深得当地人民的爱戴。一次,千总在高留河附近因为地形不熟,遭遇伏击,不幸身亡。为了纪念千总为民捐躯的功德,每年在千总的忌日——七月十四这天,附近村民就来到千总的遇难地——高留河边凭吊,后来就成了墟期。
五月初四日墟期的起源,说明万历年间,天大旱,粮食欠收,盗贼四起,其中有股土匪,想在端午节打家劫舍,高留圩附近的农民纷纷收拾钱粮家杂,来到高留河一带林中避难。五月初四天,盗贼混在避难的农民中,村民见有许多生面人,知不是好人,便报告官兵,官民约定当晚农民的衫上扣上一根红绳作为记号。那天深夜,官兵包围了高留河附近山林,把匪盗一一捉净。为纪念剿匪胜利,农民们于每年五月初四日,在河边举行纪念活动,后来后来渐渐变成了一年一度的墟期,吸引了四方游人和客商。
第三怪:西风坑
      西风坑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经常吹西风,其中是因为其地理位置决定的,所以为阳春三怪之一.

Alisa黄瑶(2014-10-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