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普救寺

家乡区县: 山西省永济市

  普救寺坐北向南,依塬而建,并逐级升高。坐落在两米高台基地的三开间单檐悬山式的建筑,即寺之山门。门正中悬挂匾额,上书"普救寺"三个浑金大字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的墨宝。连同山门两侧"普愿天下有情,都成菩提眷属"的楹联,是赵先生欣闻这座文化胜地得以修复,兴奋之余欣然命笔挥就,真乃笔力雄健,气度雍容。
大钟楼前白马解围
跨进山门,沿石阶而上,即至飞檐翘角、气势雄伟的大钟楼。此楼全高17米,是一座重檐歇山式的仿唐建筑。楼上悬匾"大钟楼",是我国著名书画大师董寿平先生所书。楼前楹联系现代著名书法家卫俊秀先生撰写。联曰:"高标跨穹窿,百尺危楼独雄秀;钟声震寰宇,万念俱空悟世人。"联语既带浓郁的佛家味,又写景贴切,加之字体古朴苍劲,气韵流畅,实为一幅精美雅致的楹联。
妙趣横生的蛙声石
普救寺莺莺塔高40米,是一座内方外方空筒密檐式的十三层四面锥型砖塔,迄今已有430多年的历史。此塔不仅形制古朴,蔚为壮观,而且以其特殊的结构,精湛的工艺,具有奇特的回音效应--"普救蟾声"而著称于世。据资料载,它与北京天坛回音壁、三门峡宝轮寺塔、四川潼南大佛寺的"石磴琴声"(简称石琴)齐名,被誉为我国古园林中现存的四大回音建筑。"蟾声",给莺莺塔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还有一个寓意深刻的"师徒比艺留蟾声"的传说。
大雄宝殿张生闯道场
塔院回廊之后,即是"高接清虚"的大雄宝殿。此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斗拱六铺作,单抄双下昂,单檐庑殿顶,是寺内最大的仿唐建筑。殿内佛台上是三尊体型健美、眉目端庄的大型石雕佛像。这三尊石雕佛是修复时从殿基1米下出土的。据专家鉴定,系南北朝晚期的遗物。这几尊石佛为什么会埋于地下,专家们认为是我国历史上的灭佛所致。

粉墙梨花院巧幽会
梨花院,又称"崔居别院"、"莺莺院"。它是崔莺莺一家人路经河中府借居普救寺的临时寓所。古朴玲珑的垂花门上"梨花深院"的匾额引人注目,两旁"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的诗联,道明这是一处典雅幽静所在。匾额、诗联都是我国著名西学专家王季思先生的真迹。《西厢记》中的"请宴"、"赖婚"、"逾垣"、"拷红"等关目,都发生在此院之中。
西轩居室正如意
西轩,是《西厢记》中张生"借厢"的居室,"兵围普救"、"白马解围"至"夫人停婚"之前,张生一直住在这里。
红娘递简书斋院
书斋,亦称书斋院,是《西厢记》中"白马解围"之后"夫人停婚",让崔张兄妹相称,张生从西轩移居读书的地方。所以,书斋院一定距莺莺居住的梨花深院很近,只有这样才利于红娘传书递简,穿针引线。
《西厢记》中"白马解围"之后,夫人停婚,便将张生从西轩移居于书斋院。院门旁有醒目的楹联:
才被巍科策摧凶丑笔走龙蛇手挥焦尾不枉十年寒窗;
艳驚遐迩敏和新诗智驱黠婢勇赴书斋终成三生眷属。
此联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西厢记》研究会副会长张燕谨先生编纂的,上联写张生,下联写莺莺。
墙内接住张生的假山石

 

Honeyfen(2014-10-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