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故城遗址位于今淄博齐都镇,北到古城村北,南至安合庄南,东依淄河,西临系水,为周代齐国都城,是战国时期最大的都市。西汉时为齐王首府,经济十分发达。西晋以后逐渐衰退。1961年,国务院将其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市布局
故城形制由大城和小城两部分组成。大城南北近4.5千米,东西近3.5千米,是官吏平民及商人居住的郭城。小城衔筑在大城的西南方,其东北部伸进大城的西南隅,南北2千米余,东西近1.5千米,是国君居住的宫城。两城周长21千米多,总面积达15.5平方千米,基本符合"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古代建城规矩,此正所谓"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城门:据《齐记》记载,齐城有13门,现已探明的有11处,其中小城门5处,大城门6处。小城门道宽8.2米~20.5米,长25米~86米。大城门道宽11米~17米,长19米~34米。
城墙:现仅存一些残垣断壁,经考古钻探考证,城墙早在西周时期就存在,春秋、战国、秦汉时又多次修补。系夯土筑成,由于随自然地形而筑,四周不很规整。大小两城总周长21433米,其中小城周长约7275米。墙基宽多在20米~30米之间,最宽处达67米;大城周长14158米,墙基宽17米~43米。其中大城西墙南端与小城北墙交接的一段保存较好,已建房保护。
街道:城内道路纵横交错,已探明有10条主要交通干道。其中小城内3条,大城内7条,绝大部分道路与城门相通,应是齐故城内早期的主要交通干道。
排水系统:齐故城排水系统的布局是根据城内南高北低的自然地势,经过周密设计和科学安排的。探明有三大排水系统,4处排水道口。同时又在大、小城南、北城墙外挖有很深的护城壕,与淄河和系水东西沟通,使其水系相连,四面环绕。小城排水系统在西北部,自"桓公台"东南方向起,经"桓公台"的东部和北部,通过西墙下的排水口,流入系水。大城内排水系统有两条。其一在大城东北部,沿东墙北流,通过东墙下的排水口注入淄河。其二位于西部,由一条南北和东西河道组成,经大城西墙排水口流入系水。此处的排水道口已于1980年发掘清理,东西长43米,南北宽7米,深3米,用天然巨石垒砌而成,水口分上下3层,每层5个方形水孔,孔内石块交错排列,水经孔内间隙流出,人却不能通过。
手工业作坊遗址:故城内已探明有冶铁遗址6处,炼铜遗址2处,铸钱遗址2处,制骨遗址4处。
冶铁遗址大小城之中均有,其中规模最大、遗物最丰富的是位于韶院村西、刘家寨村以南的冶铁遗址,面积约40万平方米。遗址北部有许多夯土基址,曾在此发现过汉"齐铁官丞""齐采铁印"等封泥,当是汉代的官属冶铁及"铁官"所在地。
炼铜遗址主要在小城南部和大城的东北部,发现有铜渣、炉渣、烧土等。
铸钱遗址主要在小城的南部和大城东北部,曾出土过"齐法化"刀币和铸范、汉代"五铢"钱及钱范、"半两"石质钱范、王莽铜制货币"大泉五十"母范等。
制骨作坊遗址范围较广,主要在大城东北部,比较集中的有4处,即今崔家庄东北、河崖头村西南、东古城村以南、田家庄东北。这里的遗物十分丰富,不仅出土过刀石砥砺,而且残骨余料遍地皆是。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