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历史名人(二)

家乡区县: 保定市清苑县

17、卢仝 ( 约 795—835), 唐诗人 , 自号玉川子。范阳 ( 今河北涿州) 人 , 家贫 , 惟图书满架。年轻时隐居少室山 , 仅破屋数间。终日苦吟 , 赖僧施来。朝廷两度征为大夫 , 不至。当时韩愈为河南令 , 颇加礼敬。尝为恶少所恐吓 , 韩愈方为申理 , 卢仝虑盗怨嫌 , 便请之好茶和解 , 写出《茶歌》。元和间 , 曾作《月蚀诗》讥刺当时宦官专权 , 韩愈极其工。然而由此得罪奸党。甘露之变 , 卢偶与诸客在宰相王涯家赴宴 , 晚间留宿 , 亡于乱中。其诗对当时腐败的朝政与民生疾苦均有所反映 , 风格奇特 , 近于散文 , 著有 《玉川子诗集》 1 卷 , 《春秋摘微》 4 卷。

18、卢照邻 ( 约 635—约 680) 唐代诗人 , 字升之 , 号幽忧子。幽州范阳 ( 今涿州市 ) 人。曾任邓王 ( 李元裕 ) 府典签,继调任新都尉。后为风痹症所因 , 辞官 , 住太白山中。因受不住疾病的折磨 , 自投颖水而死。为初唐四杰之一。他一生不得志 , 因邓王谋反武则天 , 受株连入狱 , 出狱后身染恶疾 , 生活十分艰辛 , 常乞药乞钱为生 , 因病恶化 , 投水而死 , 故他的诗多比苦愤激之辞。他的长篇歌行《长安古意》对封建贵族的骄奢淫逸作了有声有色的刻划 , 深寓慨叹 , 并含讽刺 , 是一首脸炙人口的长诗 , 对当时的诗歌创作有一定影响。

19、许懋 (464—532) 。南朝梁学者。字昭哲。高阳新城 ( 今徐水 ) 人 , 少孤 , 性至孝。笃志好学 , 为州人所称。年十四入太学 , 受《毛诗》 , 撰《风雅比兴义》。尤晓故实 , 称为仪注之学。初为 豫章王行参军 , 历迁骠骑大将军、仪同中记室。文惠太子闻而召之 , 侍讲于崇明殿。仆射江佑甚推重 , 号为 " 经史笥 " 。大通中 , 官至太子中庶子。著有《许懋集》 15 卷 , 《述行记》 4 卷 , 《风雅比兴义》 15 卷。

20、慧能 (638—713 年 ), 世居范阳 ( 今涿州 ) 。唐代高僧。其父卢行瑶 , 于唐初被贬为民。他幼时丧父 , 卖柴养活寡母。在市场上偶然听到店铺里有人诵金刚般若经 , 于是发心学佛 , 到黄梅县双 峰山投禅宗第五祖弘忍门下做舂米行者。传说弘忍要选择法嗣 , 不识字的慧能请人代写了 " 菩提本无树 , 明镜亦非台 , 本来无一物 , 何处惹尘埃 ?" 的偈语 , 弘忍认为他的空无观很彻底 , 舍其上座弟子神秀 , 选定慧能为嗣法人 , 秘授金刚般若经 , 并授与他传法袈裟和饭钵 , 这便是 " 继承衣钵 " 一成语的由来。后来慧能到韶州 ( 今广东韶关 ) 曹溪大倡顿吾法门 , 被称为南宗 ; 宣传 " 顿悟 ", " 见性成佛 ", 成为禅宗正系的第六祖。他门徒众多 , 死后弟子们 集录他的说教成《六祖坛经》 , 为南宗传法的经典。

21、义净 (?—713), 唐高僧、翻译家。俗姓张。字文明。 范阳 ( 今河北涿州 ) 人。高宗咸亨二年 (671 年 ), 搭乘波斯商船到天竺( 今印度 ) 取经。永昌元年 (689 年 ), 又从海路将梵本佛经运到宝利佛逝 ( 今苏门答腊) , 停留在那里译经。如意初年 , 派弟子大津和尚携带新译佛经送往京城长安。历二十五年 , 经三十余国 , 得梵本经律近 400 部 , 亲自译出 56 部 230 卷。又撰《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2 卷和《南海寄归内法传》等。有诗作入清彭定求等编的 《全唐诗》。

22、 孙禄堂(1860—1933年)名福全,字禄堂,晚号涵斋,别号活猴。完县东任家疃人,清末民初蜚声海内外的著名武学大家,堪称一代宗师,在近代武林中素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之称。

23、荆轲(?- 前 227)战GUO末年的壮士 , 卫国人 , 喜欢读书击剑。他游历到燕国 , 被当地人称为 " 荆卿 "( 或荆叔 ) 。燕国人田光 ( 今保定徐水人 ) 把他推荐给燕太子丹 , 被拜为上卿。秦灭赵后直逼燕GUO , 太子丹震惊 , 与田光密谋 , 派荆轲入秦行刺。荆轲向太子丹献计 ,打算以樊於期之头及燕督亢地图进献秦王 , 相机行刺。太子丹不忍杀樊 , 荆轲便私见樊於期 , 据实相告。樊於期立刻自刎。公元前 227 年 , 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及樊於期首级 , 前往秦国进献。秦王大喜 , 在咸阳阳宫隆重召见。献图时 , 图穷匕见 , 荆轲几次奋力刺秦王 , 不中 , 被SHA。易县城南建有其纪念塔。

24、刘琨(271—318) 晋朝将领、诗人 , 字越石 , 中山魏昌 ( 今 定州邢邑 ) 人 , 少时与祖逖为友 , 互相激励 , 为国建功 , 后来祖逖受到启用 , 他有 " 常恐祖生先吾着鞭 " 的话。 " 八王之乱 " 中 , 先后属事赵王伦、齐王冏、东海王越等。永嘉元年 (307 年) , 任并州刺史。愍帝初 , 任大将军 , 都瞀并州军事。他忠于晋王朝 , 整顿军纪 , 招抚流亡 , 长朝坚守并州 , 保卫晋阳 ( 今山西太原西南 ) 地区 , 颇见成效。又联结鲜卑拓跋猗卢 , 力拒刘渊、石勒。后来 , 形势逆转 , 被石勒打败 , 投奔幽州刺史段匹禅 , 被杀害。刘擅文 , 所作诗歌 , 慷慨激昂 , 抒写壮志未酬的悲愤情感。原有文集9卷,别集12卷,已佚,明人集有《刘越石集》。

25、祖逖 (266—321) 。东晋将领 , 字士稚 , 范阳遒( 今涞水 ) 人。 少年时与刘琨结为好友 , 崇尚侠义 , 怀有大志。据《晋书·祖逖传》说 , 祖逖 " 与刘琨俱为司州主薄 , 情好绸缪 , 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 , 蹴琨觉曰 : ‘此非恶声也’, 因起舞 " 。 " 闻鸡起舞 " 这一成语 , 即由此来。西晋末 , 他率亲朋党友数百家南移 , 避乱于江淮间。后来上书要求北伐 , 晋元帝授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 他便率部渡江 , 至中流击楫 , 誓收复中原。所部纪律严明 , 得到各地人民的响应。进军江阴后 , 屯田积谷 , 造作兵器 , 扩充军队 , 联络各地坞壁武装 , 与后赵相抗衡。数年间 , 收复河南许多失地 , 使石勒不敢窥伺南下。当时匈奴刘曜与羯族石勒互相攻击 , 时机对晋朝很有利 , 但东晋内部迭起纠纷 , 对祖逖不支持 , 反而派都督戴渊相牵制。他因朝廷内明争暗斗 , 国事日非 , 忧愤而死。

26、杨炫之:北魏著名散文家,北平(今满城)人,约卒于北齐天保中 (550—559) 。曾任北魏抚军府司马 , 升秘书监。后任北齐 期城 ( 今河南泌阳县 ) 太守。北魏自太和十九年 ( 公元 495 年 ) 迁都洛阳后 , 大修佛寺 ," 金刹与灵台比高 , 广殿共阿房等壮 " 。当 时 , 北魏拥有僧尼 200 万 , 寺院多达 30000 处 , 东魏武定五年 ( 公元 547 年 ) 杨行役重达洛阳 , 目睹洛阳多年战乱 , 城郭崩毁凄凉景象 , 抚今忠昔 , 感慨之余 , 著《洛阳伽蓝记》 (" 伽蓝 " 即 " 寺 " 意。由凡 5 卷 , 约成于公元 548 年 ) 。记述洛阳寺院园林之兴衰 , 对豪门贵族 , 僧侣地主的骄奢淫逸大加讥评。作者长于叙述 , 精于描绘。文笔浓丽秀逸 , 情趣宜人 , 语言洗炼 , 格调高雅 , 是一部具有高度文学价值的史书 , 其中尤以《法云寺》、《寿丘里》等节为人传诵。《洛阳伽蓝记》被誉称南北朝骈体文范本。

27、卢植 字子干 (?-192) 东汉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身长八尺二寸。
生平:年轻时与郑玄师从马融,通古今学,为当时大儒。马融是明德皇后的亲戚,家中富裕,马融平素骄贵,讲课时,有美女在堂前轻歌曼舞;卢植始终专心听讲,数年如一日,从不斜视偷看。时人谓:“卢植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也”。灵帝时征为博士,与蔡邕等在东观补续《汉纪》。后来发生“黄巾之乱”,卢植奉命镇压,拒敌于广宗一带,未见胜负,汉灵帝遣宦官左丰诣军观势,左丰是十常侍的人马,权倾朝野。有人劝卢植花钱贿赂左丰,卢植不肯,曰:“军粮尚缺,安有余钱奉承天使?”。左丰恨之,言卢植畏敌不进,灵帝大怒,用囚车押回卢植,差点处死,皇甫嵩表奏卢植有功无罪,朝廷复卢植原官。改派东中郎将董卓接替。后来卢植遂隐居于上。蜀汉昭烈帝刘备和有着白马将军之称的公孙瓒都出自卢植之门下。著有《尚书章句》、《三礼解诂》等今皆失佚。 晚年有一子卢毓,仕魏。

秦硕(2014-10-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