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美丽家乡

家乡区县: 巴彦淖尔市临河区

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结构转型实现重大突破
巴彦淖尔市

  到 2007 年末,全市生产总值达到 355.15 亿元,增长 17.3% 。经济总量是 2000 年( 111.07 亿元)的 3.2 倍。全市人均 GDP 超过 2600 美元。
产业结构继续优化,日渐趋于合理: 2000 年三次产业的比例为 25 : 26 : 36 , 2004 年为 32 : 35 : 33 ,第二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到 2007 年末,三次产业的比例约为 25.1 : 47.4 : 27.5 。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 89.01 亿元,增长 4.4% 左右;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 168.51 亿元,增长 24.5% 左右;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 97.63 亿元,增长 18.9% 左右。工业增加值约占全市生产总值的 36%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超过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主导地位基本确立,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经济转变实现历史性突破。

  二、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改善,经济效益大幅提高

  工业经济在强势增长的同时,效益水平明显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效益综合指数连年攀升, 2007 年 达到 304.10 ,比上年提高 16.18% 。

   随着工业化的快速推进,财政增收大幅提高,市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不断增强:到 2007 年末,财政收入达到 45.50 亿元,增长 54.6%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为 39.94 亿元,增长 46.2% 。在财政支出中,地方财政支出为 45.12 亿元,比上年增长 32.4% ,政府性基金支出 7.97 亿元,比上年增长 2.5 倍。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到 2007 年末,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10360 元,增长 15%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5435 元,增长 15.2% 。

   三、“三化互动”稳步推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三化互动”,协调发展。 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由种植业为主向养殖业为主转变,农业生产由普通大路产品向绿色特色产品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 农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畜牧业产值占大农业的比重由 2003 年的 30.4% 提高到 36.7% ;优质高效特色农作物种植面积达到 506 万亩,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龙头企业达到 260 户, 60% 耕地成为龙头企业“第一车间”。 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启动,试点工作进展良好, 启动了 56 个生态家园示范引领型村庄建设,基本实现了乡乡通油路,建成通村油路 1913 公里 。实施了六大林业生态工程,完成林业生态建设 440 万亩,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实施退牧移民,累计转移牧民 10173 人,占牧区总人口的 22.5% 。

  工业向规模化、园区化方向发展, 经济总量迅速扩张,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通过结构调整、项目带动和水权置换等方式,在发展煤化工、电力工业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四大支柱产业已经形成, 带动作用日益强劲。 2007 年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 127.64 亿元, 工业增加值约占全市生产总值的 35.94% 。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壮大了全市的经济总量,提高了财政收入。

  城镇道路、园林绿化、房地产开发、供水、供暖、排污、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 建成了一批标志性建筑, 城镇面貌日新月异, 城镇化率由 2003 年的 37% 提高到 2007 年的 45% 。

  着力推进商贸餐饮、金融保险、房地产、旅游等服务业发展, 建成巴运物流园区、国际家俱建材城等一批服务业项目,引进了包商银行,与多家金融机构密切合作,融资 372.3 亿元,实施了一批城镇建设和农牧业产业化项目。完成了全市重点景区的旅游发展规划,乌梁素海旅游景区进入实质性开发阶段。

  四、投资和消费拉动强劲,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到 2007 年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达到 271.78 亿元左右,超计划 12 亿元,增长 29.3% 。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投资效益逐步显现,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突显,为今后我市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攒足了后劲。

   与此同时,消费结构持续升级,市场繁荣,消费活跃,货流通畅,物尽其用。 2007 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 72.7 亿元,增长 19.3% 。

  五、推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力度节能减排

  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 要求,在资源综合有效利用、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和节约集约用地等方面,严格把关,提高建设项目准入门槛。依托大企业、大项目,推进了矿产资源整合,使矿产资源逐步向优势企业和冶炼加工企业集中。明确了全市水资源的功能区划,禁止使用地下水,限量使用地表水,积极推进中水资源的开发与经营。严格土地管理,提高了土地的使用效率,使建设用地的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有了极大的改观。

  加强环境保护工作 ,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淘汰落后产能,开展高载能和水泥行业集中整治,依法关停了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小冶炼、小矿山企业。 2007 年,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2.59 吨标准煤,较上年下降 5.36% ;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 5.1 吨标准煤,较上年下降 6.78% ;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 1.5 万吨,化学需氧量削减 1 万吨,均控制在自治区要求之内。

  六、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

  农村牧区综合改革不断深化, 在全区率先完成了乡镇机构改革,积极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鼓励农田草牧场在市域内依法合理流转。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县乡财政管理体制, 初步建立了财政收入管理新体制, 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对非税收入实行集中收缴、集中入库。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整合大中专院校,提高了办学层次和质量。积极推进水务管理体制改革,成立了河套水务公司。 顺利完成了疾病控制与卫生监督体制改革,苏木镇卫生院实现县办县管。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深化,经济发展环境得到改善。

  对外开放步伐加快,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引进了西部矿业、甘肃建新、福建紫金、深圳飞尚、山东鲁花、印尼 APP 、中粮、伊利、川化和联邦制药等一批知名企业, 一批重大项目特别是电力建设包括临河热电、乌拉山电厂、磴口金能热电以及国电龙源、富汇、鲁能等风电项目相继落地建设,规模和技术水平明显提高,有力地支撑了“三大基地”的构建和“四大支柱产业”的打造与形成。园区和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设立了乌拉特海关,甘其毛都口岸被国务院批准常年开关, 2007 年过货量达到 200 多万吨。合作开发蒙古国毗邻地区矿产资源前期工作继续推进,番茄、羊绒、脱水菜等特色产品出口旺盛。

 

zhangmin999(2014-10-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