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桥文化美食篇——耳朵眼炸糕

家乡区县: 天津红桥区

天津三绝食品之一,用优质糯米作皮面,优质红小豆、赤白砂糖炒制成馅,以香油炸制而成。成品外型呈扁球状,淡金黄色,皮外酥脆内软粘,馅心黑红细腻,香甜适口,是津门多年来深受欢迎的标志性特产。
      耳朵眼炸糕生产有百余年历史,创始人“炸糕刘”刘万春以卖炸糕谋生,由于精工细做,并逐渐形成独特风格,加之该店铺选址北门外窄小的耳朵眼胡同出口处,被众食客戏称为耳朵眼炸糕,旺销不衰。由于刘万春做的炸糕选料精、作工细、味道好、口感妙,物美价廉。在众多的炸糕中出类拔萃,独树一帜,买卖日见兴隆,赢得了“炸糕刘”的美称,又因为炸糕店靠近估衣街和针市街上的染料庄、当铺、银号、布铺、鞋帽店。富户、百姓人家过生日、办喜寿事。借“糕”字谐音“发”字谐音,取步步高发财之吉利,提前预约购买炸糕,使得生意蒸蒸日上,刘记炸糕店显露了名声。因炸糕店紧靠着一条只有1米多宽的狭长胡同--耳朵眼胡同,人们便风趣地以耳朵眼来称呼刘记炸糕铺。虽日伪时期曾改名为“增盛成”,但耳朵眼炸糕铺则越叫越响。炸糕也被称为“耳朵眼炸糕”了。
      耳朵眼炸糕起源于清光绪庚子年间(1892年),当时的北门外大街是去往京师的通得街大道,东西两侧的估衣街、针市街、竹杆巷等,有着,全市最大的干鲜果、皮货、染料、药材市场。商号鳞次楷比,顾客车水马龙,吸引了众多经营各种食品的小商贩来此摆摊设点,招揽生意。耳朵眼炸糕店的第一代掌柜刘万春(1874年─1962年)就是由原来推着独轮车在鼓楼,北大关一带走街串巷流动售货,改为在估衣街西口的北门外大街上摆摊设点现做现卖的。后来,刘万春与他的外甥张魁元合伙,在北门外大街租下一间八尺见方的门脸,挂起“刘记”炸糕的招牌,办起了炸糕店。起初,每天不过卖二、三十斤左右,由于刘万春的炸糕选料精,制作细,物美价廉,因而在北门外大街卖的炸糕中,出类、拔萃、独树一帜,使刘万春赢得了“炸糕刘”的绰号,买卖日渐兴隆。日伪时期,耳朵眼炸糕店被迫加入商会,起名“增盛成”,但并不为群众所接受。久而久之,增盛成的官号逐渐被人们遗忘,而耳朵眼的绰号却不径而走,广为流传。
      作为一个从小在天津长起来的地道天津妹子,自然是亲自品尝过耳朵眼炸糕。刚出锅的炸糕金黄金黄的,冒着滚滚的热气,闻上去看上去都是那么的诱人,咬一口!甜甜的糯糯的,一不小心还会有馅汁溢出来,不愧为进门三绝之一。32个赞送上来~
给大家一个忠告:炸糕固然好吃,可不要贪吃哦O(∩_∩)O(否则会消化不良的)

    

阳光幻彩珠(2014-10-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