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民间工艺品“三绝”是指杨柳青木版年画、“泥人张”彩塑和“风筝魏”风筝三个天津最具代表性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泥人张彩塑从第一代张明山(公元1826——1906)至今已传了五代,140多年来,泥人张的名字在群众当中如同神话般传诵着。传说,张明山袖里常藏泥去看戏,一边看一边在宽大的袖里捏头像,一曲未终,便捏出了各个角色,活灵活现,各具特色。他善塑肖像,曾给不少的名人塑过像。艺术博物馆陈列的第二代张玉亭塑的梅兰芳像是梅先生演出黛玉葬花的艺术再现。看着这件艺术作品,犹如见到梅先生的婆娑舞姿,难怪人们说,泥人张把人都捏活了,就缺一口气。
杨柳青年画创始于明崇祯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过去当地农民大部分以绘制年画为生,最早起源于杨柳青镇,故名。
杨柳青年画制作技艺精湛,工序繁复,它采用木版套印和人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一张年画要经过构稿、雕版、木版套印、工笔彩绘、精工装裱等几道工序。
杨柳青年画题材丰富多彩,胖娃娃、门神、缸鱼,吉祥喜庆、五谷丰登,表现人民欢度新春的欢乐情绪。人们把年画贴在内室墙上,水缸上,有的用来装饰窗户两旁的窗旁画,以增添节日欢乐气氛。
魏元泰是天津著名风筝艺人,1872年魏元泰生于天津,自幼在一家扎彩铺当学徒,他对制作风筝产生了浓厚兴趣。为了提高扎风筝的造诣,他反复研究飞禽和飞虫的飞翔姿态以及它们的身躯各部位的比例关系,并应用于风筝的制作。以前的风筝,以硬翅为主,造型简单,色彩单调,为整体式。他扎的风筝可以拆展折叠,一尺多长的大风筝,折叠后可放在一个小信封里,便于收藏和携带。他研制的平板式、弓子式、立体式、串式和袖珍式风筝近200余种。在着色上富于民族特色,并吸收了古建筑彩绘上使用的退晕法以及冷暖对比色调,使之更加适合高空放飞的特点。
我的梧桐子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12927818.html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