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三弦书"的面纱

家乡区县: 吕梁市临县

临县三弦书是山西临县流传甚广的曲种,表演者多为盲艺人。可一人自弹自唱表演,也可以几人或多人集体说唱表演。主要乐器为三弦,还可用扬琴、二胡、笛子等伴奏。因为临县三弦书地广人众,本土文化独立性强、兼容性大,群众崇尚并传承民间曲艺,渐渐成为晋西地区的三弦书艺术核心发展区和传播区。

(一)简介

临县三弦书,原名“说书”,相传在清代咸丰年间由柳林传入临县,所以也称柳林调。属于弹唱艺术.它的特色是盲人说书。最初是宗教性质的,老百姓得病后求神保佑,在神前许愿“如病好就请盲人说神说三天”,起初盲人傲神、请神、安神、送神而念念有词,后来发展为说长篇古书。

(二)渊源

“临县三弦书源远流长,发起于黄河中游地区的南阳一带,是典型的黄河文化。在很长的时间段里由社会地位极低的盲人垄断性传授并表演,所唱的内容又没有任何文字资料,因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从未载入官方史志文献中。”康云祥对《山西青年报》记者说,“三弦书又称铰子书、腿板书,是形成于南阳的一种较为古老的说唱艺术,因用三弦、铰子(小铜钹)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初为一人一台戏,怀抱三弦,腿束节子(脚板)自弹自唱。在清朝末年的光绪年间,逐渐演变为演唱者手击铰子或八角鼓既唱又表,另有三弦和坠胡专门伴奏并在演唱中帮腔、插话而成为二三人一台戏。临县三弦书的表演形式一直沿用并传承的是南阳古三弦书说唱形式。”

(三)艺术特色

临县三弦书主要是自弹自唱,乐器主要是三弦。三弦又称“弦子”,是我国的传统弹拨乐器。柄很长,音箱方形,两面蒙皮,弦三根,侧抱于怀演奏。音色粗犷、豪放。

1、前奏曲:由音乐作家杜恩裕(已故)创作,既不失临县三弦书风格,而且很有气氛,被全县说书艺人采用。

2、起板:唱词的第一句为起板,有七字起板、十字起板。七字起板用上下两句,像晋剧音乐夹板转二性,十字起板用四句而后转为流水。

3、七字流水:七字句四三唱法,上下句无限反复,几十句才奏一个过门,宜于说景。

4、十字流水:十字句三三四唱法也是上下无限反复。宜于叙事。

5、怒板:故事情节发展到人物生气或打斗时用。节奏为1/4拍,一字一板气氛激昂。

6、器板:说书到悲哀时盲艺人哭的声俱泪下,其它板式不加三弦伴奏,此时唱段三弦不断。康云祥曾把哭板进行了大胆改革,吸取姐妹艺术临县道情的哭板加进去表现,有非常好的效果。

7、落板:说书到结尾时倒数第二句尾音拉长,提醒听众说书要结束了,最后一句突然加快和三弦一块伴奏,留有余味。

(四)表现形式

临县三弦书以“说唱”为主要的艺术表现手段,演唱中间,凡对书里的事物进行评论,赞扬和贬抑观点鲜明。它也有适当的“噱头”、“包袱儿”。“肉里噱”来自生活,与故事内容紧紧结合,听后有回味。“外插花”是活跃气氛的插科打诨,行内称“佐料包袱儿”,不可缺少。根据叙述故事情节和刻画人物特征的需要,艺人表演时常常仿学,有时也用鸡鸣、犬吠、马嘶声、军号声、枪炮声、火车声、飞机声等口技。而且说唱自由空间很大,最注重趣味性、故事性和表演性,可随时随地开场。

(五)演奏特点

三弦书最有特点的是“一人一台戏”。表演形式是自弹自唱,是本县流传甚广的曲种,表演者多为盲艺人。可一人自弹自唱表演,也可以几人或多人集体说唱表演。主要乐器为三弦,还可以用扬琴、二胡、笛子等参与伴奏。三弦为主配乐伴奏。表演者左小腿上绑五六寸长的三至四块串连的竹板,脚尖旋转,荡出打击节拍;右大腿上绑直径约十厘米大的小铜铲,铜铲当中有细绳系一圆珠。怀抱三弦,左手按弦,右手食指戴一小骨片拨弦,中指和无名指之间夹一支竹筷,拨弦时顺带敲击小铜铲,铜铲中的小圆珠受振动击打铜铲发出和音。

依赖式习惯(2014-10-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