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自古“有曲乡艺海”的美誉,很多济宁人对此并不熟知,因为曲乡艺海的景象早已不复存在。大多数人知道济宁人民公园的假山,却不知假山的前身————土山儿,这是当年艺人卖艺的聚集地,相当于北京的天桥。
运河区域的民间艺术,是元明清三朝沿运城镇文学艺术活动的主体;运河民俗是市井文化,则极受运河区域民众喜爱的民间艺术,自然是运河民俗中最具生命力的部分。单立一节来写,旨在展示济宁运河艺术民俗的传承过程、生命活力和独具特色的不尽魅力。说济宁运河区域的民间艺术,需先说一说土山儿,因为土山儿是运河区域众多民间艺术家的摇篮,也曾是济宁艺术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土山儿坐落在老济宁城的东南隅,它名山却不是山,只是一大片起伏不平的土台广场。这是运河多次清淤积土于此而形成的一片无主地,它西至太白楼,东到阜桥口,北贴老城墙,南邻老运河。南北宽约150米,东西长约300米,约60多亩地。茶馆戏棚、武术杂耍、地摊叫卖、干稀小吃都集中于这方土地,拥挤嘈杂,热闹非凡。
鲁西南不少老艺人就发迹在这土山儿上的曲棚书场。仰运河之利的济宁,人口众多,市面繁荣,引得苏、鲁、豫、皖几省的民间艺人纷纷到土山儿搭棚卖艺,书棚曾多达20多处。至20世纪20年代以后,这里还先后建起几处大戏院,如:书带草亭、同乐、长春、四海春、福寿戏院,进德会院内也建了进德会剧场。名曰“戏园子”,实则大多是曲艺棚,皆以杉条、竹竿、苇席搭建,设备简陋,仅可遮阳挡风,但不隔雨。有些棚更简陋,土布围墙,布篷遮顶,里面放一二十条长凳,就算齐了。曲艺艺人大都是撂地摊卖艺。盛极一时。
至30年代,土山儿又有了十几家茶馆,除了“四海春”、“玉仙亭”两个茶馆经常组织武术表演“以武会友”外,其他茶馆几乎都设有书场,如“盛记茶馆”设琴书,“玉仙亭茶社”设八角鼓,“万花春茶社”设弦子鼓、坠子等。至于说“武老二”、说相声、变戏法、耍拳、拉洋片的,则只撂地摊拉场子了。民国间,活跃在土山儿的艺人,有唱弦子鼓的郑培标、徐大玉、周大玉、宋永爱、汪永泉、闫教铎等6大家15人(后改唱坠子),有唱山东琴书的殷田昌、贺金城、茹兴礼3大家10人,有唱渔鼓的翟教寅、王教寅及其门徒王永田等5人,有说评词的戴复昌、徐士章等6人,还有唱落子的侯永贵、侯永芝等。这些艺人个个身怀绝技,由当时民谣便可知民众对他们的喜爱———“太白楼、进德会,压不过大桂、二桂和黑脆”(指周家的渔鼓和侯永芝的落子);“小土山儿的茶馆数不清,不如汪麻子喊两声”(指坠子艺人汪永泉的妻子宋永爱);“要想解闷胸怀开,去听张善养说《聊斋》”;“老咬口的干饭道口的粥,茹小辫的扬琴翟教寅的吼”。莲亭假山上曾刻有这样的字句:“古有太白醉酒家,今存书词百枝花。东鲁遗风犹然在,千秋万世闪光华。”因此,济宁的“曲乡艺海”之名是远播运河南北的。在济宁运河两岸的民间曲艺种类,有山东琴书、山东大鼓、山东快书、木板小鼓、山东落子、端鼓腔、山东渔鼓、渔鼓坠、枣梆、岭儿调、平调、三弦平调、山东清音等10余种之多,仅说评出艺人就有百余人。济宁城区的八角鼓,源于北京清代八旗子弟自弹自唱的一种娱乐艺术形式,清代沿运经临清、聊城传入济宁,与济宁的民间小曲结合而成。微山湖端鼓腔,是由洪泽湖渔家艺人沿运河北上传入的。山东梆子,又称“高调”,则是由晋陕传入济宁。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曲阜人贾凫西辞官归里,自号“木皮散人”,创木皮子鼓词,后人立其为石门始祖,相传十代,在鲁西南流行甚广。清光绪十九年(1839年),山东快书创始人傅汉章首演于曲阜林门会,后留孔府说唱,与其传艺师弟兖州人赵震,二人广收弟子,使山东快书快速发展。山东琴书三大门户始祖殷(其昌),贺(金城)、茹(兴礼)均为济宁人士,其中茹兴礼为南路茹派琴书之创始人,其弟子众多。民间器乐艺术的“微山湖唢呐”、“济宁串鼓”,以其独特的演奏形式及不落俗套的曲牌而独具风采。还有“仙鹤舞”、“拉粮船”等民间舞蹈,更具运河文化的特色,独领风骚。下面仅选与运河有较为密切联系的几种艺术形式,做概略的描述,用以展现运河区域民间艺术趣味更变的“活化石”。
运河仍在,土山儿仍在,而济宁的繁华确已不在。希望能有跟多人去发掘,保护济宁的传统文化。济宁拥有7000多年的历史文明,可以这么说,走在大街上,你的脚踢的一块石头,都有可能背负着厚重的历史文化。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