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汉书》、《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清康熙五十一年《新野县志》等史志书籍中,莫不宏篇重墨地泼写邓姓在中国东汉这一历史时期的丰功伟绩。邓氏以人兴于世,以事兴于人,以人望而兴于族望,延至后代而人才辈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中华民族的不断复兴和向前发展作贡献。
基于新野邓氏望族人物对东汉王朝基业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和对刘氏人物的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不研究《邓氏族谱》就难确切把握《后汉书》中记载的东汉政权的初创、建立和巩固,不探讨《邓氏族谱》之谱系脉支就难分析透彻《后汉书》中汉室皇族间的复杂亲威关系及人物事件。表明了邓氏宗族在东汉王朝之显达的原因,也就阐明了邓氏望族人物对历史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具有一定的影响即被史家称之为“光武中兴”的盛世意义。
《邓氏族谱》:殷武丁封叔父於河南为邓国,后因以为氏。汉以前谱牒无考至元公德业功名炳彪古今,于是邓氏为元公后者遂以元公为始祖。
邓禹在《后汉书》有传记,然在新野县《邓氏族谱》中亦有《邓元公小传》,公姓邓氏,讳禹,字仲华,南阳新野人,居邑北三泉坡。幼与光武同学援为兄弟,邺城教授。更始立,仗策北渡,依光武与定计议。及光武即位拜为大司徒,徙封侯。时,年计二十四,又进通侯、梁侯。建武十三年天下平定封为左丞相,高密侯,食四邑。
据现有史志书籍和新野县档案馆存《邓氏族谱》、城郊乡李湖板桥铺村“邓禹故里碑”、沙堰镇曹寨村邓氏祠堂存“邓氏故里碑”文记载,邓氏宗亲在东汉王朝以文韬武略而辅佐天下,以“远名势,以艺修整闺门,教养子孙”可以为后世效法的榜样,居此基础而世代繁荣,人才辈出。这一时期的邓氏杰出的人物有:
邓禹——字仲华,新野人。年十三能诵诗。受业长安时光武亦游学京师。禹知非常人,遂相亲附。光武安集河北,禹仗策北渡追及於邺,光武见之甚欢,令侍左右号禹曰:“邓将军”。常宿止於中与定计,议任使诸将多访于禹,每有所举皆当其才,光武以为知人。初封侯,更封梁侯。天下平定封为高密侯,食四县,以特进奉朝请,卒,谥元侯。后人奉禹为始祖。禹族封地在江西宜春。到了明朝,出了一名邓和轩,到四川作兵部员外郎,娶了当地少数民族姑娘在那里扎根落户,传承后代有了邓小平,因此我说邓小平的祖籍地在新野。
邓训——字平叔,邓禹第六子,少有大志,显宗初为郎中,谦恕下士,士多归之。会上谷变,诏训屯兵为防,鲜卑不敢近塞。元和初拜张掖太守。羌胡来者,待以恩信,小大感悦皆款寨纳质,遂罢屯。久之卒于官。羌胡旦夕临哭者数千,人家为立祠。元兴初谥敬侯。
邓彪——字智伯,父邯以功封郾侯。彪少励志修孝行。邯卒,让国异母弟荆凤。明帝高其节许之后仕州郡,辟公府。累官太傅录尚书事,赐爵关内侯。在位清白为百僚式。
邓骘——字昭伯,邓训之子,以后兄累迁至骑将军,定策立。安帝封上蔡侯,不受。时,西羌叛,诏骘将兵讨平之,拜大将军,于是推进贤士杨震等列于朝廷,上书还弟有大议,与公卿参谋。建元初复封上蔡侯。寻诬,徙罗侯。卒。朱宠讼其冤,复录其子孙。
邓绥(8-121)新野人,高密侯邓禹之孙女,东汉和帝皇后,史称邓太后。绥6岁读史书,12岁通《诗经》、《论语》,志在典籍,不问居家大事。15岁应选入宫,16岁为贵人,永元八年(96年)冬,立为皇后。
在新野县境域内,考古工作者经过多年的发掘考证以及有力的实物证据,亦证明了邓氏望族人物在新野县域的活动和遗留下来的胜迹有多处,仅举几例:
汉光武台 汉光武台原名汉台镇,位于县城北9公里东赵庄村边的白河胡道东岸,相传东汉光武帝刘秀曾阅台于此,此台为原始社会新石器晚期文化遗址,亦为世传的新野八景之一——“汉台朝雨”。
邓禹台 邓禹台位于县城西北10公里的西赵庄村西,台地高阔,柳杨河环绕。相传为东汉开国元勋邓禹之阅兵台,亦为原始社会新石器晚期文化遗址。
清代《汉高密侯邓元公故里》碑 此碑树于邓禹故里——城郊乡板桥铺村,其碑额座皆失后,一九八一年新野人民政府又重修,现存碑身高1.98米,宽0.74米。居中竖刻“汉高密侯邓元公故里”九字。碑文颂扬邓禹“东汉中兴,功盖诸将,始封梁侯,继封高密侯”。碑文还述及邓禹故里“在新野东北乡三泉坂”。
樊集汉墓群 位于县城北13公里樊集村东侧,北起后河村,南至潦口村,地下汉墓甚多。墓中出土的文物尤以汉代画像砖居多。其中“四水捞鼎”、“戏车履索”、“车骑”、“狩猎”、“宴乐”和“百戏”等画像砖,砖质优良,画像造型艺术精细、逼真,内容丰富多为宫廷历史典故,对汉代文化的研究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欣赏、珍藏价值。此墓群均为东汉皇室勋戚及封建官僚之冢墓。近几年来引起海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和研究。为我们研究汉代的经济、文化、战事、民俗等提供了有利的实物证据,它们的艺术造型也堪称中国文化之一绝。
从以上邓氏杰出人物的小传略中,我们已窥出邓氏望族的概貌,自元公禹以盖世英才佐光武帝成帝业,姓字彪炳史册,遂为新野望族。
奇儒生三子:绍禹、景禹、宪禹。据民国《邓禹族谱》碑载:时排族系为五十五世,为河南新野樊集乡潦口村邓氏小三门。至直延续繁衍到现在诸后邓氏分布于新野县境内有多脉,世系一百一十一世,人丁兴旺。及其余邓氏后裔在历史的演变中分布海内外的宗亲族人众不可数,仅本人所知,就有分布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加拿大、新加坡等二十余个国家地区,他们不断组团来中国大陆寻根祭祖,关心、投资祖籍地的各方建设。特别是自1994年-1995年美国和加拿大的邓氏宗亲来人来函咨询新野邓氏宗亲的历史与现状情况后,本人根据多年的研究,参加主编了《邓氏族史》一书,又到南阳市主编了全国《邓氏族史》150万字,比较系统地介绍了邓氏历史渊源和邓氏文物胜迹,证明了邓氏祖根在新野后,海内外的邓氏宗亲更是绵延不断而来祖籍地拜祖。
不经意间对姓氏文化的研究,对《邓氏族史》的编纂,引起了海内外邓氏宗亲到新野邓氏祖籍地的寻根谒祖和对民族文化的探讨,由此而引发的姓氏游,同样的也激励了本人对姓氏文化的更深入研究,颇有收获。在论文《历史名人评邓氏名人》中,更加彰显了邓氏人物在人类历史上作出的杰出贡献。如光武帝刘秀对邓禹的评价:“仲华之功,在诸将之右”;毛泽东主席对禹的评价:“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南阳)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的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诸葛亮对邓禹的评价:“邓禹……之辈,皆有匡扶宇宙之才。”帝王将相,近代英主对邓禹的评价是恰如其分的,而一代又一代杰出人物的才能,也是在吸纳了历史上杰出人物。
从以上史志典籍和文史资料及汉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所表明的事情的综体上看,以姓氏而彪炳史册的邓姓,确实为东汉皇室中的新野望族。邓氏族人在东汉王朝的初创阶段为政权的建设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并为国家的巩固和建设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对汉文化史学的深入研究,离不开史、志、谱、牒、轶书等文献资料,因为,对一个特定的民族、一个特定的家族或一个特定的历史人物进行研究,考察他们在特定的历史阶段或历史的长河中所起到的历史作用,是阻碍社会的进步或是推动社会的发展,这是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责任,也是社会进步的要求,这也是中国文化发展之一部分,必不可少。因为邓氏望族是中华民族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民族,因此对邓氏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出适合构建新时期社会主义社会改革开放、经济文化交流形势的科学发展观和先进思想,定能促进中国与国际经济文化间的交流,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