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山东经贸职业学院的禚洪法,我为家乡代言。
饮食
主食 禹城城乡居民一日三餐常年以小麦面粉为主食,面食品种中有:馍馍、包子、花卷、面条、烧饼、油饼、菜饼、单饼等。其中,馍馍、包子、花卷、面条是家常便饭。佐餐多是家常炒菜、炖菜,还有葱、蒜、咸菜、辣椒等。居民就餐一向有喝粥的习惯,早、晚两餐常做粥进食。粥有:玉米面粥、白米粥、小米粥、杂粮粥等,冬季多在煮粥时加地瓜、胡萝卜、南瓜、山药或菜叶,起调味和增加多种营养的作用。1990年后,家庭用豆浆机广泛入市,食豆浆成为居民饮食的新嗜好。
其他饭食 其他饭食中有传统节日饭食和日常主食中不经常吃的食品。春节多用粘米做粘糕,用粘米加红枣做枣窝窝;从除夕晚至初一全天都食水饺。正月十五吃元宵,五月单五吃粽子,入伏第一天中午吃凉面等。平时,市场全天供应锅饼、油条、煎饼、兰州拉面、水饺等,使主食品种得以补充。
副食 副食以蔬菜为主。春季有油菜、菠菜、芹菜、苔菜、西胡、西红柿、茴香苗、豆芽、蒜苗、芫荽、土豆、藕、葱、蒜苔、韭菜、生菜、茄子等,秋冬两季多食白菜、冬瓜、萝卜、菜花、甘蓝菜、辣椒等,夏季由于气温和湿度高,不适宜部分蔬菜的生长,所以是蔬菜供应的淡季,主要有茄子、黄瓜、豆角、芸豆、扁豆、丝瓜、佛手瓜、莴苣、胡瓜、苦瓜等。肉食,动物类以猪肉最多,牛羊肉次之,驴肉较少,兔肉更少;禽类以鸡、鸭肉为主,鸽子肉少。油类以豆油、花生油为主,玉米油较少。近10多年来,橄榄油等高级食用油也进入部分居民家庭,其中,各类色拉油备受居民青睐;芝麻油、芝麻酱也是居民橱柜中常备的调味油品;蛋类以鸡蛋为主,鸭蛋、鹅蛋、鹌鹑蛋次之。淀粉有绿豆淀粉、地瓜淀粉、玉米淀粉,淀粉制品有粉皮、粉条、凉皮等。豆制品有黄豆芽、黑豆苗、绿豆芽、豆腐、豆腐脑、豆腐皮、腐竹、豆腐干、豆浆等。其中,豆制品加工的下脚料“豆渣”,仍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许多居民将豆渣做成渣窝窝、菜豆腐经常食用。
饮食调味品 随着居民生活的逐年提高,口味趋于微辣、清淡、少脂不腻、并讲究色、香、味合理搭配。常用的调味品有酱油、醋、味精、十香粉、食盐、葱、蒜、辣椒等。
瓜果 水果有:苹果、桃、梨、杏、李子、鲜(干)枣、草莓、樱桃、葡萄、桔子、菠萝、荔枝等。其中苹果、桃、梨、枣、葡萄等多是本地产。夏季本地生产西瓜等瓜类品种,居民夏季喜食西瓜、甜瓜、周瓜、脆瓜等。
饮料 禹城居民历来有饮茶的习惯。宾客至先以茶相待。古来人们喜饮茉莉花茶,1990年后选用清茶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夏季,饮清茶已成为居民的喜好。饮酒更是禹城居民的一种嗜好。亲朋至必以酒水盛情招待。平时,居民饮酒也极为普遍,有人甚至于中午、晚上借下餐菜喝上两杯酒。常饮普通低度白酒,招待贵宾及富有的人饮较高档白酒。白酒以浓香型最适合居民口味。夏季人们长喝啤酒。常饮葡萄酒、米酒的人数不多。国产各类名酒及进口名酒在大型超市有售,但由于价格昂贵,普通居民难得饮用。喝保健酒的人根据个人的需要,购买中药材自己配制饮用。
1990年后,普通饮料渐渐被广大居民所接受,尤其是少年儿童、妇女更喜欢。饮料有两类,一类是市场长年有售的瓶装或桶装成品饮料;另一类是将苹果、或梨、或胡萝卜等装入果汁机打成汁饮用,这种不加任何添加剂的原汁原味饮料,被人们称为“绿色”饮料。
食用水 城乡居民将生水烧开后方可引用。大部分单位和个人都备有专用水饮用,一般情况下,人们忌饮生水。从2006年开始,对全市农村进行了饮用水改造,农户自古以来浅井取水饮用的习惯改为深井自来水,既有利于人们的健康,又减少了许多疾病的传播。也有部分城乡居民家中常年备有桶装纯净水,可供随时饮用。
婚恋
恋爱 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实施以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制度早已取消。1980年改革开放以来,男女自由交往恋爱渐渐成风。由媒人搭桥,男女双方通过约会,相互了解,情投意合后形成恋爱关系;男女双方因长期工作关系,或在校(指大中专生)同窗在读,彼此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逐渐产生爱慕感情,最终成为恋人;也有通过婚姻介绍所、征婚广告等形式进行恋爱的。无论哪种形式的恋爱关系,一旦男女双方约定下来,再告知各自的父母。父母一般不加干涉。
订婚 1980年后,举行订婚仪式有两种做法。其一是男女双方自行协商举办,一般由男方向女方提出,双方家长同意后约定时间,男方到女方家中举行。这种方式适合无人做媒的恋爱;其二是通过媒人互传信息,预约时间,征得女方家长同意后,男到女方家中举行。订婚礼物全由男方准备。礼有:酒、烟、糖、茶、肉、鸡、鱼等,除肉类外,订婚礼物均为双数,忌单数。订婚时,男女双方家庭主要成员一起参加,媒人也被邀去奉陪,没有媒人的请一位订婚主持人参加。订婚宴设的很丰盛。女方家长坐上座,次之是男方家长,其他人按辈大小依次入座。然后,由媒人或主持人宣布订婚仪式开始,先简单介绍一对恋人情投意合,及双方家庭对儿女婚姻的支持与满意情况,再讲些恭喜祝福的贺词,过后宣布男方为女方佩戴订婚金戒,再双方交换订婚信物。从此,一对恋人对对方的父母即可改口喊“爸”、“妈”。当女方叫男方父母爸、妈时,男方父母向未过门的儿媳馈赠“红包”,即“改口钱”。1980-1990,红包为101元,取谐音之意,俗称“百里挑一”。1995年后,城乡居民家庭富有,红包加大,时兴“千里挑一”、“万里挑一”。筵席间,除相互举杯敬酒外,在座的人们都以吉言吉语进行交谈,气氛亲近和谐。宴后男方告辞启程之前,女方需给男方“回礼”。即从男方带来的各种礼物中,拿一少部分给男方带回去,馈赠的现金回零头,但金银饰品不能回。1996-2010年期间,城区订婚宴一般不在家庭摆设,选比较高档的饭店进行。农村大部分仍在女方家庭,方便的首选乡村饭店。订婚之后,男女双方婚姻条件基本成熟,随时即可办理婚姻登记。
彩礼 亦称“聘礼”。本是封建买卖婚姻的产物,早被广大居民抛弃。但父母或男女双方正当的馈赠与买卖婚姻的彩礼根本不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男女订婚,女方要求男方赠送“三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必需品,1980-1990年,赠送大衣柜、电视机、摩托车。1990年后,女方要求赠送都是实用品和美饰品。如电冰箱、电视机、洗衣粉、木兰车、金银饰品等。2005-2010年,除女方要求男方赠送的物件外,农村女方向男方提出要新房,城区要楼房以此作为婚姻关系成立条件,此种作为导致不少家庭因之负债很重,也有的被迫解除了恋爱关系。
送嫁妆 即父母为女儿出嫁赠送的彩礼。1970年前,嫁妆主要是床上用品及梳妆和部分生活用品,如箱、柜、被褥、洗脸盆、镜、梳和暖瓶之类。1980-1990年,除赠送床上用品和生活用品外,农村家庭条件好的送农用三轮车等致富使用工具,城区送家用电器及沙发、席梦思床等。1990-2010年,城区富裕家庭送女儿轿车或现金。送嫁妆在迎娶前1-2日内举行,女方派车请人去男方送嫁,成群结队也很气派。女方还有压嫁人,俗称“开柜人”,随车队同往。压嫁人须是出嫁女的弟辈。送嫁车队到达男方,男方事先安排的接嫁人们出门迎接,代男方接收物件,然后陪送嫁人员进宴同饮,酒足饭饱后,男方要为压嫁人送“红包”,俗称“开柜钱”,一般为双数几百元。送嫁人也有赏钱,多则几十元。
婚礼 俗称“娶媳妇”、“办喜事”。人们对婚礼都非常重视,举办前男方家庭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精心安排。如装饰新房,布置家具及生活用品等。
回门 回门即女儿出嫁后第一次回娘家省亲。回门自古有之,惟仪式不同。过去,女儿出嫁提倡“三天大回门”,须“爹叫娘送”。女儿带新郎回门,女方家庭设宴款待,邀至亲朋及自己院中长辈前来坐陪,并不铺张。1980年后,回门邀客赴宴数量逐年增多,渐渐如同男方举行的婚宴一般,请柬发送范围、筵席标准与档次、贺礼及程序基本一样。
贺喜
贺生育 贺生育俗称“看月子”。夫妇添了小孩,首先向孩子的外祖母报喜,外祖母得知后前来伺候。1990年之前,看月子基本是按传统做法,携鸡蛋、糯米、红糖等调养品和婴儿用的衣褥之类,另外,还缴“看钱”。1990年后,时兴邀亲朋前来祝贺,择日设宴,应邀前来贺喜的只缴看钱,看钱金额与以往大不相等,过去几元至十几元钱,2000年后最少是50元,多达千元。
贺生日 俗称“过生日”。过去多为小儿贺生日,小孩十几岁之后就不再举办。1990年后居民很重视为家人过生日,幼儿至少年时段最普遍,青年至成年人也效仿。过生日一般在个人家庭之间进行,不邀亲朋参加,买上生日蛋糕,作上几道美味佳肴,为谁过生日全家人就为其祝福,谁就吹灭生日蜡烛,吃第一块蛋糕,然后由家人分享。富裕人家到高级饭店举办。
祝寿 凡人满60岁为之寿。居民为老人祝福由来已久,常以此为荣。过去,60岁老人寿辰,儿女为之准备“寿面”(面条)、寿糕、寿桃(面制品)。66岁、77岁老人分别按农历六月初六日、七月初七日为祝寿日,出嫁女儿为老人买肉、买鸡前来祝寿。上世纪90年代后,为老人祝寿都很重视,邀亲朋前来同贺。应邀者向老人献“寿”字中堂、缴拿贺寿礼钱等。贺寿宴席标准高,老人坐首位,开席前接受大家祝贺礼仪,气氛热烈。老人体力不支者,经过一天折腾过后,有大病一场的。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