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鞋底——母爱无边

家乡区县: 威海市乳山市

说起纳底鞋,五六十岁以上的人可能都不陌生,即使没穿过,也见过。乳山是革命老区,当年各村妇救会为支援前线抗日,发动广大妇女纺线、织布、纳军鞋。现在好多人没经过那段历史,也没有穿过母亲制作的纳底鞋,但很可能听母亲说过纳底鞋的制作过程。 做纳底鞋要先打壳子(壳,乳山方言读quě),即把布铺在木板上用浆糊一层一层粘合起来,晾干备用。用于做鞋帮的壳子薄,三四层即可,得用好布。做鞋底的壳子厚、薄均可,纳鞋底时再按所要的厚度叠加使用;鞋底壳子多是用旧衣裤裁成条状进行裱糊。 纳鞋底时,先把壳子按照脚的大小剪成直板状,多层叠加,定好厚度以后,用捻好的粗麻线或粗棉线一针一针缝合。一般是一双鞋底儿一块儿纳成,即在所纳的底坯中间夹上一层玉米衣,纳好后拿快刀沿玉米衣层剖开,剖开来的鞋底一分为二,变成了一模一样的两只。这两只鞋底不分左右脚,一面光滑硬挺,一面是毛绒绒的棉线,活象现如今姑娘们插的鞋垫。这些手工活多是母亲的专利,年轻的、年老的母亲们凑在一起,一边纳鞋底,一边欢声笑语拉着呱,其乐融融。她们手指头上套一个顶针,一把锥子不离手,捅一锥子下一针,咝咝啦啦的抽线声此起彼伏,针脚细密,走势均匀,纳好的鞋底铮铮硬。 鞋帮的制作是在壳子外罩一层布。男人鞋一般都选用蓝色或黑色布料做面。女人的讲究多,中青年妇女多紫色的,新媳妇多红色的,爱俊的女人会把鞋帮绣上花,绣鞋有“春鞋绣玫瑰,夏鞋绣荷花,秋鞋绣菊花,冬鞋绣梅花”的习俗,当然也有绣上其它各种吉祥美丽图案的。尤其是旧时三寸金莲的鞋面,制作工艺精良,外观华丽,用材多是绸缎,所以有锦鞋、缎鞋之说。裁剪鞋帮时,铺上固定鞋样,照葫芦画瓢就剪成了。鞋样多是硬纸的,呈拱门形状,外拱为边缘,内拱是鞋口。 有了鞋底和鞋帮,就能开始正式做鞋了。先把鞋帮的鞋后根部分缝合好,再套在鞋楦上,用粗线在楦底把鞋帮连起来,鞋帮被拉紧,紧紧箍在鞋楦上。第二天,鞋帮定型了,把楦底的线拆除,取下鞋帮开始上鞋底。上鞋底时用较粗的线,在鞋腔内边用锥子钻针道,进一针,用力将线拉紧一下。这道工序,大家在街上钉鞋匠那里都能看到的,不用详述。上好鞋底后要重新上楦,再次使鞋帮入实整型。 旧社会,农家都有做纳底鞋的大小鞋样和鞋楦,现在恐怕只有到民俗博物馆里才能看到了。 “最爱穿的鞋是妈妈纳的千层底,站得稳走得正踏踏实实闯天下。”产生于我们威海的《中国娃》,道出了我们的心声。现在我们的“足衣”发生变化了,但不变的是我们心中的那份爱。心灵手巧的母亲,把爱密密地纳进了自己的作品中,纳实了全家人踏实的生活;脚底带爱的行路人,永远不会迷失方向,永远走不出她们的“密密缝”。
张人浚(2014-10-1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