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替了宋王爷,二郎替了赵德芳,三郎马踏如泥烂,四郎失落在北方,五郎出家当和尚,七郎万箭穿身一命亡,只剩下我六郎一杆枪!小猴子你细思量,请出六郎装一装,杨家满门忠烈保大宋,朝廷上下皆敬仰!”无论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偏远的乡村,当人们听到这奇特的槐书唱腔,看着脸戴面具身着小戏服的猕猴,上下跳跃,跟斗连连,都会喜上眉梢脱口而出——“新野猴戏”。
(一) 明朝罗贯中的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以及央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其中“火烧新野”等章节,使“新野”二字闻名海内外。现属河南省南阳市的新野,境内既无高山也无森林,更无野生的猕猴,可是这新野人硬是把这攀援如飞、性情玩劣、难以教化的小猴子,耍得滴溜溜转,真让人有点不可思议。新野县从何时开始玩耍“猴戏”的呢?从无史书可考。当地近来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上就有人、猴、狗嬉戏的图案。据众多猴戏老艺人讲,新野“猴戏”起源于西汉,南北朝时已成气候,至明清期间已非常盛行。建国后“文化大革命”时期,“猴戏”曾一度停止。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猴戏”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一个渠道,一项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新野“猴戏”主要集中在沙堰、施庵和樊集乡镇,其中沙堰居多,几乎每个村都有“猴戏”艺人,全镇每年外出玩“猴戏”的就有3600多人。
(二) 新野平原本来不生猕猴,那么玩“猴戏”的猴子从哪里来?前几年,福建、四川等地的农民,得知新野人会耍“猴戏”,能逮猴子,便前往邀请,因为一些地方猴患成灾,每当春种秋实,庄稼就会被它们“扫荡”得一塌糊涂。当地人又没有办法,便去请捕逮高手。新野人独特的捕猴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如鲁迅先生小说《闰土》中捕鸟的方法,用长6尺、宽3尺、高1.7尺的木制笼子捕逮;一种是把猴子赶进编制的尼龙大网内隔开捕逮。近年,猕猴被列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新野猴戏艺人不再捕猴而改为养猴,继而又开始从家庭散养转为集中繁育驯养。2000年经河南省林业厅批准,沙堰猴戏艺人赵哲民投资350万元,率先建成了全省最大的弥猴繁育驯养基地,占地80亩,猴舍250间,年可繁育出栏猕猴3500多只。繁育基地向国家科研单位提供“科研猴”,为全国各地风景名胜区提供“观赏猴”,向猴艺人提供“玩耍猴”。赵哲民很自信地说:“全国各地风景区八成以上的猴子都来源于新野!”现在,一只生猴价格2300元左右,驯成的猴子2800元上下。
(三) 有了猴子得驯服它,不然的话“猴戏”就无从谈起。驯猴首先得选猴,这一关很重要,一般规律是“公玩小母玩老”。公猴大都在五岁时开始驯教。先择那些强壮有力、四肢发达、性情温和的猴子。真正开始驯猴的第一步是“直身”,也就是练站功。站功是最基本的,驯成后才能教授其它的项目,如古代戏剧节目,现代打拳、投篮球等等。驯猴的动作有正反之分。翻各种跟斗、握手、跳舞诸如此类都是正面的,反面的如夺猴艺人的鞭子,出其不意地抓猴艺人的头发、脸,拍猴艺人屁股等等,这在演出时往往让观众捧腹大笑。无论正反动作都是通过猴艺人面部表情、四肢动作和道具等暗示的套路,发出的信号,经过长期磨合逐渐形成的。猕猴也可与哈巴狗一起驯教。猴子驯成大约2-3个月,这样猴学员就可毕业外出“走穴”登台献技了。当然“猴戏”中也有狗猴“联袂”表演的节目,不过狗演员只是“客串”两把而已。
(四) “猴戏”艺人出外玩猴之前必须先向当地林业动物保护部门提出申请,办理准许证,并签定保护猕猴协议。然后三五人同行,带着三四只猴子,结伴前往,“一根扁担两口箱,猴子驮在肩膀上”就是猴戏人真实的写照。他们走城市串乡村,每到一处就扎下摊子玩耍“猴戏”。在咣咣的锣声中,猴艺人放长紖子,让猴子走上几圈,绕出一个不大的空场,这叫“晃场子”。猴艺人面对层层的观众,总要谦虚一番才开始玩耍“猴戏”:“小小锣锤七寸长,各样把戏里面藏。有人懂得其中妙,不是师父是同行。”然后猴演员就粉墨登场,生、旦、净、末、丑演将起来。
现如今,猴戏表演出现在很多地方,艺人更是悉心照顾它们,人猴直接已经相容,彼此陪伴。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