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是一块古老而英雄的土地,人才辈出,物产丰富,素以富饶美丽著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一代代忠臣良将,名宦鸿儒。尤其突出的是被誉为“高密三贤”的春秋名相晏婴、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清代大学士刘墉,他们都对当时的历史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且其流风余韵,传世久远。
郑玄 东汉大司农,汉代集经学之大成的经学大师、杰出的文献学家、教育家。他以毕生精力研究经学,注释了几乎全部儒家经典,且在数学、物理学、天文学、语言学领域里造诣非凡,《后汉书》载《郑玄传》。2001年由高密市政府承编,山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总纂出版《郑玄志》。
刘墉 清代大学士、大书法家,乾隆、嘉庆两朝重臣,居官任职50余年,清正廉明,刚直敢谏。著有《刘文清公遗集》十七卷及《石庵诗集》一部。《清史稿》载刘墉及其父传略。据其轶闻拍摄的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家喻户晓,百看不厌。
刘墉,字崇如,号石庵,高密市柴沟镇注沟社区逄戈庄人。生于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卒于嘉庆九年(1804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祖父刘棨,四川布政使,父刘统勋,东阁大学士。
刘墉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春会试金榜题名,中二甲第二名进士,敕授羽林郎,正式进入仕途,宦海浮沉共53年。
刘墉初入仕途,可谓鸿运当头,会试中,凭借自己出色的书法与时文功底,排名第六十四名。殿试又高中第二甲第二名。授翰林院庶常馆庶吉士,即俗语所云被点了翰林。幸运的他一年后在庶常馆的考核中,名列优等,所以一散馆,他就被授予了当时最为理想的职务——翰林院编修。仅隔年余,又得以“开坊”,被授予詹事府左春坊左中允(正六品)。故时人誉其早年做为是“以贵公子为名翰林”。
三贤”历史名人是高密的宝贵财富,是高密文化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密人的骄傲。为恢宏先贤遗志,光大传统文化,学习了解古人之佳言善行,有必要打造“三贤”名人品牌,产生名人效应,使“三贤”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的特色文化品牌。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