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园最早位于太原市现儿童公园内,系公园的专业园区之一。
1955年5月规划选址,定在位于太原市城区西北角的黑龙潭。1956年开始征地,拆迁建设黑龙潭公园,先后建成狮虎园、熊豹房、鸣禽馆、爬虫馆、猴房、羚羊馆等12座兽舍。1957年后半年,人民公园的动物全部迁入黑龙潭公园并更名为“太原动物园”,同年12月5日正式对外开放,从此太原市有了真正专类的动物园。当时,园内动物品种达71种,276只。
1976年,在园内湖西建起204间食草类兽舍,使动物展区扩大到园区西部,形成完整的全园动物展区。动物种类已发展到130种,1000余头(只),是华北地区规模性、区域性的动物园,也是全国八大动物园之一。
1980年,从湖南省长沙市引进国宝大熊猫“沙沙”,使太原动物园的档次进一步提高。1998年,大熊猫“沙沙”因年岁已高,并患有白内障,在动物园死亡。33岁成为当时全国最长寿的大熊猫。
2003年市委、市政府为加快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整合旅游资源,异地保护野生动物的角度和优化以及提升市民的生活环境质量考虑,决定将特点鲜明,资源丰富,交通便捷,有利于发展的卧虎山公园改建成太原动物园。2003年5月1日开工建设。2004年4月29日,经过近一年的建设、搬迁,正式向游人开放。
各种动物165种,2000余头(只),其中有白犀牛、亚洲象、长颈鹿、斑马、羚牛、野驴、美洲虎、非洲狮、金钱豹、黑熊、棕熊、褐马鸡、丹顶鹤、白鹤、黑鹤、大鸨、天鹅、金刚鹦鹉等珍稀物种,还具备了褐马鸡、金钱豹、长颈鹿等动物在国内的先进繁育水平,是山西省唯一的集野生动物异地保护、繁殖、展览于一体的专类动物园。全园共分7个展区:鸟语蓝天(鸟禽区)、热带亚热带动物区、花果山(灵长类区)、自然山林、草原风情(食草动物区)、服务休闲区、科普教育区。动物园的规划以“人与自然相互融合、人与动物和谐共处”为主题,建造成一个动物最接近大自然环境最适合动物生存的空间。在饲养和观赏方式上,变以往的封闭式静态参观为圈养和散养相结合的动态参与方式,满足了人们亲近动物的愿望。
太原动物园根据功能区划分为六个景区,分别是专为儿童设计的“小小天地”景区,种植各种花卉的“百花苑”景区,以饲养猕猴为主的“花果山”景区,以水禽湖、百花苑、孔雀苑为主的“鸟语蓝山”景区,以饲养野驴和鸵鸟等食草动物为主的“草原风情”景区,由熊山、狮馆、虎园、豹馆组成的“自然森林”景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