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石雕含碑石加工、环境园林雕塑、建筑构件、工艺雕刻、实用器皿五大系列,其工艺包括圆雕、浮雕(包括透雕)、线雕、沉雕、影雕(包括彩雕)五大类上千个品种,主要用于:宫观寺庙、神佛雕像、墓葬、园林景物、城市雕塑、大型人物雕像、建筑石构件、家具、日用器皿、摆设观赏品、旅游纪念品等,多以实用为基础。
惠安石雕使用的石材主要为花岗岩。花岗岩化学性质稳定,耐腐蚀,历千年而不腐、不蛀、不变。结晶颗粒比较均匀,石质坚硬,能制成各种精美的艺术品。最优质的石料称“峰白”。产自本地的有玉昌湖青、峰白、笔山白、古山白、泉州白等,还有本省的连江青、南平青、九龙壁玉石和省外的山西黑、黑龙江(101)和(172)、湖北圭山石等,可根据客户需求从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全国各地采购3000多种石材原料。
惠安石雕在其形成和繁衍发展的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强烈的民族性
惠安石雕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历经一千多年的繁衍发展,仍然保留着非常纯粹的民族艺术传统,保持着很完整的延续性,至今未被西方外来文化所异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浓厚的宗教性
惠安石雕早期主要服务于宗教,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主要体现在宫观寺庙的建筑设计、雕刻安装,寺内外塔、亭、柱、栏等的建造雕刻,以及对神佛造像出神入化的雕刻上。
鲜明的时代性
惠安石雕在每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留下蕴涵特定历史信息的石雕精品,如宋代的桥、塔、寺,明清的蟠龙石柱、石狮、古建筑民居,建国后的许多纪念性雕刻工程等等。《中国工艺美术史》上有所记载。
独特的艺术性
惠安石雕在艺术风格上,讲究形神兼备,富有动感和气势,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动态美和神态美;在艺术特征上,突出纤巧、流丽、繁缛、精细、神奇,含有细节语言,富有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体现南派石雕婉约精美的特色。
艺术的独创性
主要体现在惠安石雕作为南派石雕艺术风格代表重要特征的龙柱、石狮的独具匠心的雕刻上,以及惠安独创的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被国内外誉为“中华一绝”和“不朽的艺术”的影雕技艺上。
不容置疑的代表性
惠安石雕作为南派石雕艺术的代表,影响了中国石雕艺术的半壁江山,在中国雕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国内雕塑界普遍认同“北有曲阳,南有惠安”之说,其地位和影响不容忽视。
丰富的表现性
惠安石雕创作手法多种多样,圆、浮、透、线、沉、影等多种雕法并存,并与惠安独树一帜的建筑技术完美结合,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大者雄伟壮观,安装时需用起重设备;小者精微细巧,可托于掌心或浮于水面玩赏,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广阔的实用性
惠安石雕多以实用为基础,从建筑园林装饰雕刻、室外大型雕塑到室内摆设观赏品、日用器皿等,用途非常广泛,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现存年代最早的唐末五代闽王王审之兄长王潮墓前石雕;北宋初期我国第一座梁式海港大桥——惠安洛阳万安桥石雕工程;明代丁字型石砌古城——惠安崇武古城;黄塘后郭宋岩峰寺凿岩浮雕的高1.75米的观世音菩萨像和高近2米的普贤菩萨像;南埔乡元建清修的沙格宫中五对辉绿岩、花岗岩的透雕石龙柱,其中一对大龙柱,其龙头不是由下向上,而是由上向下,一眼望去,宛如从海中腾空而起又骤然俯冲而下,大有雷霆万钧之势,令人见之莫不盛赞惠安石雕艺人的技高艺绝;建于清光绪十四年的后龙乡峰尾东岳庙内的一对辉绿岩透雕大龙柱尤为奇特,若持物击之,东柱会发出铿锵之音,如龙在细呤,西柱则暗哑无声,得以区分雌雄,由此可见惠安雕匠艺人的高超技艺;福州于山法雨堂前蟠龙柱,蟠龙自上沿石柱盘绕而下,整体风格流畅飘逸,扇形鳞片叠拼匀称,腿、趾刚劲有力,充满质感。双足一踏波浪,一握带环龙珠,鹿角呈祥、虾须飘冉,虎眼仰望苍穹,大有呼啸而上腾云而去之动感。建于清末民初的台湾八大景之一的龙山寺(寺中的翻天覆地龙柱是南派龙柱的珍品,全国仅发现三对);南安蔡浅古民居;台湾日本总督府;福州西禅寺;鼓山涌泉寺;厦门南普陀;泉州东西塔等等举不胜数。 人民大会堂前石柱
1951年—1958年应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所请在厦门集美兴建的鳌园,是惠安现代石雕工艺水平的集中体现。全园有青石雕650件,内容包罗万象,集古代历史题材、中国革命史与新中国建设史于一园,是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的一大奇迹,被视为中国石雕艺术的大观园。由毛泽东主席题词的集美解放纪念碑也是惠安雕匠同期所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