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上文宗--冯国瑞
天水麦积山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所有曾一睹她芳容的人无不惊叹于她卓然的身姿和绝世的美丽。但很多人不曾想到,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之前,麦积山石窟一直是隐藏在陇山莽莽林海中的一颗蒙尘的明珠,几乎没有人认识到她的价值。是冯国瑞,这个几乎将毕生精力都投入到家乡天水文化建设的一代陇上文宗,以一颗炽热的赤子之心,第一次为世人揭开了麦积山石窟神秘的面纱┅┅。
冯国瑞(1901-1963),天水著名学者,1901年生于甘肃省天水县石莲谷,字仲翔,号牛翁,一号渔翁,别号麦积山樵。他七岁入私塾,十一岁考入天水私立亦渭小学(现称解一小学),十五岁其父即请前清进士任承允、翰林哈锐为之讲习古文辞。1921年,冯国瑞考入南京东南大学,毕业后复又考入北平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深造,受业于梁启超、王国维等国学大师门下,从而积淀了深厚的国学功底。清华国学研究院毕业后,曾任国立兰州大学教授、中文系系主任,兼任西北师范学院国文系教授、青海省政府秘书长,陕西省政府顾问等。建国后,历任甘肃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省政协委员等职务。著有《绛华楼诗集》、《张介侯先生年谱》、《麦积山石窟志》、《炳灵寺石窟勘察记》等,辑有《守雅堂稿辑存》等。
关西师表--巩建丰
巩建丰(1673—1748年),清前期教育家。甘肃巩昌府伏羌人。字文在,号渭州,一号介亭,又号朱圉山人。幼年颖悟,谦诚好学。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中进士,任翰林院检讨、国史馆纂修。雍正二年(1724年),主持四川乡试,选拔英俊,独具卓识。所取举人后多成名成才,人赞为“当代伯乐”。
雍正四年。出任云南学政。任内以身作则,严格考试制度,起草《滇南课土条约》,大办教育,极力选拔人才,使西南边陲文风大振。同时提倡朴素节俭风尚,反对各种陋习,成绩卓著。雍正七年离任,时云南学子依依不舍,一直护送到六百里以外的金沙江畔,在江岸悬崖携刻“巩太宗师”大幅摩崖,以志纪念。
回京后任翰林院侍读学土,主殿试读卷。雍正十年(1732年),告老还乡。传雍正皇帝敬重巩建丰的老成持重,有意挽留,于是出联试探去留实情:“十口心思。思父思乡思妻子。”巩应声对道:“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王。”雍正感其应对绝妙,不便托辞,只好恩准。
归里后巩建丰以讲学著书为务,以灌园吟咏为乐。在县城文庙设坊,教徒数百人,远近学者也纷纷登门请教。坐而论道,孜孜不倦,被奉为“关西师表”。著有《朱围山人集》、《伏羌县志》等。
安维俊--陇上铁汉
继吴可读之后,我陇上又出了一位名震京师的御史,便是有“陇上铁汉”之称的安维俊。安维峻字晓峰。甘肃秦安人,光绪六年翰林,为帝师翁同和之门生。初以拔贡朝考,用七品小京官。在清代,拔贡逢酉年始在贡生里面选拔。即十二年才一回,进士看不起举人的很多,但对拔贡却是不敢小视,有人说拔贡比状元还要名贵,有些言过其实,但拔贡的真才实学则是不争的事实。拔贡一经朝考,便得以七品小官留京调用。
《清史稿》本传载:安维峻:光绪十九年转御史,未一年,上六十余疏。日韩烽起,时上虽亲政遇事必请太后意旨,和战不能独决,及战屡败。世皆归咎李鸿章主欸。于是,安维峻上言。
时为光绪二十二年十月初二,据是日翁同和日记记:封奏七件,惟安维峻一件未下,比至小屋始发看,则请杀李鸿章,劾枢草臣无状,而最悖谬者,谓和议皇太后旨意,李莲英左右之,并有皇太后归久,若遇事牵制,何以对祖宗天下之语。入见上震怒,饬拿交刑部议罪,诸臣亦力言宜加惩办。光绪皇帝看过封奏,批曰:“军国要事仰承懿训尊遵行,天下共谅,乃安维峻封奏,托诸传闻,竟有‘遇事牵制之语’恐开间离之端。”命革职发军台。安维峻以言获罪,直声震中外,人多荣之。访问者萃于门,钱送者塞于道,或赠以言,或资以金,车马饮食,众皆供应。使安维峻博得陇上铁汉大名的根本原因是李鸿章本人,日就骄矜,淮军腐败,当时舆论无不深恶痛绝,安维峻请杀李鸿章,自然大快人心。而其奏疏中的道听途说,则令人可笑,如说李鸿章之子李经方为“倭贼之婿”等。其次,是当京城大刀王五的义举,助成安维峻的故事更加传奇化。王五名王正谊,据说本为绿林出身,后改邪归正,以走镖为业,而慷慨任侠。安维峻充军,凡车马川资,皆由王五一身任之,并亲护出关。安出塞时有诗云:“一封朝奏九重天,万事伤心在眼前。好脱儒冠从校尉,征途行色惨风烟。”《清史稿》记:抵戍所,都统以下皆敬以客礼,主聘抡才书院。二十五年,释还,遂归故里,三十四年,起授内阁侍读,充京师大学总教习。宣统三年复辞归。越十有五年,卒。
抡才书院在张家口,始建于光绪四年,现今保存完好。安维峻在秦安的故居,我没到过,不知还存在否。而我的一位同事每以与维峻同村而自豪。他有一幅从别人手中得到的安维峻的墨迹对联,让我鉴赏,从字形上看,刚劲豪迈,有魏碑风。然是一幅双勾填墨的赝品。维峻归后,隐退柏崖,杜门著书,隐然以名教纲常为己任,每谈之世变,辄忧形于色,卒抑郁以终,著有《四书讲义》《诗文集》。
李思训
李思训(651-716,一作653-718)唐代书画家。字建睍,一作建景。出身唐宗室。唐高祖从弟长平王李叔良孙,李孝斌子.
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市)人。唐高宗(650-683)时为江都令,因武则天朝(684-704)执政杀戮唐宗室而弃官隐居,至唐中宗神龙(705~707)初年又出任宗正卿、历官益州长史,唐玄宗开元(713~741)初年,官至左武卫大将军,任左羽林大将,晋封彭国公,因玄宗时官至右武卫大将军,卒后追赠秦州都督。画史上称他为“大李将军”。擅画青绿山水,受展子虔的影响,笔力遒劲。题材上多表现幽居之所。传为他的作品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江帆楼阁图》轴,画游人在江边活动,以细笔勾勒山石轮廓,赋重青绿色,富于装饰性。此画虽今被认定为宋人手笔,但可以反映他的画风。他的儿子李昭道,官至太子中舍人,也是著名的画家,人称“小李将军”,秉承家学,亦擅青绿山水,风格工巧繁缛。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明皇幸蜀图》画唐玄宗及随从逃难四川的情形,宋以来相传为他的作品,现被断为宋人摹本。此派的山水风格,在初唐的章怀太子墓和懿德太子墓壁画中亦可看到。
李思训善画山水、楼阁、佛道、花木、鸟兽,尤以金碧山水著称。其山水画主要师承隋代画家展子虔的青绿山水画风,并加以发展,形成意境隽永奇伟、用笔遒劲、风骨峻峭、色泽匀净而典雅,具有装饰味的工整富丽的金碧山水画风格。在创作上,李思训除了取材实景,多描绘富丽堂皇的宫殿楼阁和奇异秀丽的自然山川外,还结合神仙题材,创造出一种理想的山水画境界。
李思训的作品,因年代久远,现已罕见。流传至今的《江帆楼阁图》据记载是他的作品,但现仍存有争议。《江帆楼阁图》,绢本,纵101.9厘米,横54.7厘米,青绿设色,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李思训身为皇室,其作品反映了贵族阶层的审美趣味和生活理想,因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和佛道思想及文人隐居习尚的影响,也使他在作品中时常流露出一种出世情调。即所谓“时靓神仙之事,□然岩岭之幽”。
李思训的金碧山水画对后来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后世山水画中的青绿山水就是对他这一派画风的延续。明代莫是龙和董其昌等人提出绘画上的南北宗论,则将他列为“北宗”之祖。
李思训之子李昭道,玄宗时期曾任太原府仓曹、直集贤院,官至中书舍人。善画山水,继承家学,并能变父之体,有所创新,造诣精深,后世称之为“小李将军”李昭道的作品现很少见到,传为他的《春山行旅图》、
李邕碑称“云麾将军”。工书法,擅画山水树石,笔格遒劲,能得湍濑潺湲、烟霞缥缈难写之状。鸟兽草木,皆穷其态。其画著色山水,用青绿为质,金碧为纹,继承和发展了六朝以来以色彩为主之山水画法,自成一家。《图绘宝鉴》谓:“用金碧辉映,为一家法,后人所画著色山,往往多宗之。”明代董其昌推其为“北宗”之祖。弟侄之间,凡妙极丹青者五人。子昭道,亦擅山水,故人称大李将军、小李将军,世称“二李”。画迹有《山居四皓图》《春山图》《江山渔乐图》等17件,著录于《宣和画谱》。传世作品有《江帆楼阁图》轴,绢本纵101.9厘米,横54.7厘米,青绿设色,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李思训身为皇室,其作品反映了贵族阶层的审美趣味和生活理想,因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和佛道思想及文人隐居习尚的影响,也使他在作品中时常流露出一种出世情调。即所谓“时靓神仙之事,□然岩岭之幽”。
李思训的金碧山水画对后来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后世山水画中的青绿山水就是对他这一派画风的延续。明代莫是龙和董其昌等人提出绘画上的南北宗论,则将他列为“北宗”之祖。
李思训之子李昭道,玄宗时期曾任太原府仓曹、直集贤院,官至中书舍人。善画山水,继承家学,并能变父之体,有所创新,造诣精深,后世称之为“小李将军”李昭道的作品现很少见到,传为他的《春山行旅图》、
李邕碑称“云麾将军”。工书法,擅画山水树石,笔格遒劲,能得湍濑潺湲、烟霞缥缈难写之状。鸟兽草木,皆穷其态。其画著色山水,用青绿为质,金碧为纹,继承和发展了六朝以来以色彩为主之山水画法,自成一家。《图绘宝鉴》谓:“用金碧辉映,为一家法,后人所画著色山,往往多宗之。”明代董其昌推其为“北宗”之祖。弟侄之间,凡妙极丹青者五人。子昭道,亦擅山水,故人称大李将军、小李将军,世称“二李”。画迹有《山居四皓图》《春山图》《江山渔乐图》等17件,著录于《宣和画谱》。传世作品有《江帆楼阁图》轴,绢本,设色,纵101.9厘米,横54.7厘米,长松峻岭,竹树掩映,山径曲折,殿廊隐现,江天空阔,风帆飘渺,山石青绿,略有皴斫,无款,传为李氏所画,图录于《中国绘画史图录》上册。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