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经济发展

家乡区县: 毕节市七星关区

2006年
200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70.61亿元,同比增长14.4%,其中,第一产业78.91亿元,同比增长6.0%;第二产业108.16亿元,同比增长20.5%;第三产业83.53亿元,同比增长15.6%;完成财政总收入44.76亿元,同比增长28.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9.44亿元;全区三次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一年的32.2:38.1:29.7转变为29.1:40:31,三次产业结构初步实现由“二、一、三”排序向“二、三、一”排序的转变。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长值50.24亿元,同比增长19.0%;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7.81亿元;“两烟”实现税收13.25亿元,占财政收入的27.3%;煤炭年产量达2871万吨,水电和火电装机容量达660万千瓦,煤、电增加值分别达到24亿元、34.16亿元,分别占全市生产总值的8.9%、12.6%,实现税收8亿元和6亿元,分别占全市财政收入的17.87%、1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5.9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76元,比上年增长10.6%;农民人均纯收入2043元,比上年增长8.9%;贫困人口从59.81万减少到57.31万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16.41亿元,比上年增长17.9%;人口自然资源增长率为8.45%,比上年下降0.14个千分点。其它各项事业保持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2007年
2007年全区生产总值为32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95亿元,比上年增长9.6%;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27亿元,比上年增长14.6%;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03亿元,比上年增长17.4%。产业结构比为29:39:32。[6]
2008年
2008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402.98亿元,产业排序为“二三一”。财政收入上升到69.58亿元。毕节经济发展速度保持了高于全国、全省的平均发展速度,经济总量在全省九个地州市中从后列跃居第三。
2009年
2009年全年生产总值500.1亿元,同比增长15.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6.7亿元,同比增长50.3%;财政总收入91.34亿元,同比增长31.27%;规模工业增加值111.04亿元,同比增长15%;农业总产值165.06亿元,同比增长6.02%;非公有制经济生产总值180亿元,同比增长20.3%;旅游总收入76亿元,同比增长49.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90元,同比增长7.3%;农民人均纯收入3109元,同比增长12.9%,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省前列,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势头。
2010年
2010全年国民生产总值完成600.85亿元,经济总量在全省九个地州市中继续保持前三,分别是贵阳1121.82亿元,遵义908.76亿元,毕节600.85亿元,六盘水500.64亿元,黔南356.68亿元,黔东南312.6亿元黔西南307.13亿元,铜仁293.6,安顺232.92亿元。
2011年
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 财政总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从2007年的281亿元、45亿元、108亿元增加到745亿元、180亿元、834 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4.4%、31.8%、50.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 达到16500元、 4300元, 年均增长10.7%和11.4%; 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达到660亿元、 360亿元, 是2006年的3.24倍、2.74倍。全省经济发展综合测评排名由2007年的第7位上升到连续两年居 第1位。
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以稳定优化一产、壮大提升二产、加快发展三产为着力点,依托优势资源开发,推进工 业、农业和服务业协调发展,在做大经济总量中调整结构、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实施“十大 产业振兴计划”,煤炭、电力、“两烟”、装备制造、建材、白酒、化工、食品、冶金和轻 纺等产业多元协调发展。建成力帆时骏年产31万辆载货汽车等大型装备制造项目;开工建设 中石化年产60万吨聚烯烃、中海油参股的织金精细磷化工等新型能源化工项目。规模以上工 业总产值从148.52亿元增加到443亿元,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40.8%。规划建 设12个产业园区,提高了产业横向配套能力和要素聚集能力。实施“3321”工程、“三万农 业示范工程”,规划建设“十带百园”农业示范基地和标准化养殖场基地880个,培育龙头企 业127家, 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401个, 提高了特色农业产业化、 标准化、 集约化经营水平。 加快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精心打造“百里杜鹃—乌江源百里画廊—化屋苗寨 —织金洞”等精品旅游线路,开发了油杉河、冷水河、阿西里西、慕俄格古城等20个旅游新 景区, 百里杜鹃、 织金洞等景区被评为4A 级景区。 打响了“洞天湖地、 花海鹤乡、 避暑天堂” 旅游品牌。旅游总收入从6.37亿元增加到13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45.9亿元增加到 151.3亿元。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达到35.3%。
2012年
毕节市年末常住人口为652.41万人,年末户籍人口为857.97万人。实现生产总值877.96亿元,增长15.3%;财政总收入247.71亿元,增长36.3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00.5亿元,增长58.4%。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4.4亿元,同比增长16.0%。接待游客1875.26万人次,同比增长29.48%;实现旅游总收入162.96亿元,同比增长32.37%。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736.03亿元,同比增长17.89%。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433.45亿元,同比增长23.8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9243元和4926元。
2013年
毕节市实现生产总值1041.67亿元,增长18.7%;财政总收入336.86亿元,增长39.96%;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8.49亿元,同比增长13.8%。2000万元以上规模工业增加值256.29 亿元 ,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 928.7 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 838.77 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 547.81 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9789元和5645元。

Sylvia(2014-04-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