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以前有没有听过“煎饼”这一名词,煎饼诞生于沂蒙地区,历史比较悠久,可以说使我们沂蒙的一大特色小吃,开始吃的时候或许你会觉得它硬而且不好下咽,但是它却是我们沂蒙地区的主粮,陪伴着我们走过一个又一个春秋,下面就让我来介绍一下我们沂蒙煎饼的魅力吧。
煎饼,是沂蒙山区民间传统家常主食,也是久负盛名的地方土特食品。《沂蒙》、《沂蒙六姐妹》《南 下》、《红日》、《英雄孟良崮》等影视剧中,于宝珍等“沂蒙红嫂”为前线部队战士烙煎饼充军粮的场景,让全国各地的人们认识了沂蒙煎饼。
至于煎饼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临沂农村相传的,多是一些美丽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在蒙山望海楼下乐于助人的土秀才田壮,因为得罪恶霸被关进大牢,恶霸扬言49天不准送饭,只准送笔墨纸张。后来,田秀才的妻子巧珍在睡梦中得到蒙山娘娘的指引,摊制煎饼,放上大葱提着豆酱给田壮送去,看大牢的以为煎饼是纸、大葱是笔、豆酱是墨,就没多盘问。
就这样,过了49天,田秀才不但没被饿死,反而神采奕奕。善良的巧珍,为报答蒙山娘娘的恩德,热心地给四邻八舍传授煎饼技艺,后来一传十,十传百,摊煎饼在八百里沂蒙传开了。
另据传,王羲之小时候好吃煎饼,这是古琅琊临沂人的主食,大小麦、高粱米子、玉米穇子、黍子稷子、豆类等粮食均可磨糊烙煎饼。富人细粮细作,穷人粗粮粗做,工具简单,做起来方便,但是熟练的人烙煎饼质量高。
相传王羲之少年书法出名,也得益煎饼的启示。有一次王羲之去城北“鹅庄”踏青饿了,想吃煎饼,在店铺门前问一老者有什么名吃时,答复这里是:“鹅庄煎饼甲天下呀!”
王羲之进去看见一村妇正烙煎饼,就仔细观察起来。然后说:“这真是天下名吃吗?”
“嘿!”老妇赞叹道:“王羲之的字,老娘的饼,天下无二,非一日之功,不信可尝味道。”王羲之吃完煎饼后,自言自语:“老娘的煎饼如此独到,我要看个究竟。”
两间正堂屋,鏊子支在东屋山墙根,放煎饼的箩筐放在西屋山墙根。老妇面向东坐一个方凳,烙好一张用匙板揭下来,往身后使劲一甩,煎饼飞过屋梁,不偏不斜的正好落在西屋山墙根的笸箩内,一笸箩煎饼齐齐整整。王羲之赞叹道:“俄庄的煎饼甲天下,真乃名不虚传也。”
老娘笑:“这有啥稀奇的,熟能生巧啊!”王羲之小孩芽子书法好,就是因为熟呀!老娘的煎饼还要精益求精。”王羲之听了很受启发,当面向老妇表示要学学烙煎饼的技巧,更加勤奋苦练书法艺术。
老妇不以为然,欣喜笑道:“老娘望你少年有为,可悟此理。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宇宙大观,千变万化,天下之大,千品万类,天人一家,万物有源,六行八通,阴阳五行,皆各有所长,岂千人一技乎?……”王羲之从烙煎饼上悟出一些道理,受到很大启发,书法的进步与老妇指点有一定关系。
陈毅将军与煎饼也有着一段传奇。沂蒙老区是个革命胜地,当年陈毅带领山东野战军转战齐鲁,由于游击战的特性,适合在山区作战,所以陈毅在山区的时候比较多。沂蒙山区的群众,主食是煎饼,而陈毅所带领的新四军多为南方人,吃米饭长大的。就新四军那牙口,吃煎饼还真不行,咬不动,不是因为煎饼硬,是筋道。
陈毅带兵刚进驻沂蒙老区时,遇见的第一个困难就是煎饼。所谓兵马不动,粮草先行,首先要解决的是吃饭问题。新四军再习惯吃米饭,也不能跑到南方去买大米,只能入乡随俗。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再不适应,也要吃饱肚子,才好上战场。可是,子弟兵却大都是南方人,吃惯了米饭、软饼,这又硬又大的煎饼张张都由盖顶大,拿到手里不知道怎么下口呢!战士们有的捧着煎饼转圈儿啃,有的乱窝成一团往嘴里送,(煎饼要卷着吃才行,圆圆的煎饼,对折两次,然后在卷成筒状,里面卷上菜。)大家都听说过煎饼卷大葱,可就是不会卷,还有好多士兵就撕成了小块吃。到末了都个个累的牙根痛。战士们抱怨道:“反攻,反攻,翻到山东,吃着煎饼,卷着大葱,累得牙痛,肚子发空!”
陈毅一看,这样不是长法啊,不行,要叫部队学会吃煎饼。于是陈毅下命令,全体官兵要尽快学会吃煎饼,要把吃煎饼当作一次攻坚战。同时号召战士积极帮着老乡磨面糊烙煎饼。老总的号令一发,战士们纷纷响应。他们看到沂蒙百姓省出口粮来支前,妇女们不怕烟熏火燎地为了子弟兵烙煎饼,深受感动。从此,再无人抱怨煎饼难吃了。 可是吃起来还是怪费劲儿。老总想:“我得先学会吃煎饼。”老总拿着煎饼就去找房东老汉的孙子小石头。这孩子看来连奶牙还没换,可吃起煎饼来,却像铡刀扣下切草一般。小石头嘻嘻一笑,说:“吃煎饼有啥好学的?叠好吃呗!”陈老总问道:“咋个叠法儿呀?”小石头更乐了,把着老总的手儿教他前一折后一窝地将煎饼叠好,又张口为他咬出个头来。小石头两手比划着说:“吃煎饼手摇攥紧,牙要猛咬,吃起来就像割青草。”陈老总学着小石头的样儿吃起煎饼来,果真顺道,一气儿吃了四张大煎饼。 第二天,陈老总召集队伍,一手拿着白纸,一手拿着铅笔。把白纸比作煎饼一来二去地叠好,又把铅笔比作大葱往里一塞,风趣地说道:“吃煎饼,卷大葱。张开嘴,往里拥。牙一咬,手一松,吃张不过几分钟。”战士们听了哈哈大笑,从此都学会吃煎饼了。乡亲们一个个竖起大拇指:“陈老总的大军到哪方随哪俗,真是咱老百姓自己的队伍呀!”
打那以后,陈老总吃煎饼的故事便在沂蒙山区流传了。
沂蒙煎饼作为“沂蒙第一饼”,与“沂蒙第一崮”——鏊子崮、“沂蒙第一鏊”——电磁鏊子,“三个第一”辉映成章,构成沂蒙鏊子煎饼完整体系。
怎么样,我们沂蒙的煎饼是不是充满了许多的传奇色彩啊,不仅有田秀才的之妻的智慧创造,大书法家王羲之的认可赞同,还有我们艰苦抗日时期的可歌可泣的一个一个感动,只要你试着去尝试它,相信它会给你很多的惊喜的,因为这里面有着我们沂蒙地区广大劳动人们的智慧与结晶,是我们沂蒙地区对生活的态度。面对生活你要学会咬牙坚持,到最后你会发现原来生活史如此的美好,即便是吃一个薄薄的煎饼。有空来我们临沂来看看吧……
资料来源于百度百科,更多详情请见沂蒙煎饼,如果想了解更多的故事,请关注我的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