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上县 - 名字的由来

家乡区县: 济宁市汶上县

 汶上县夏商时称劂国,周初名郡国,春秋为中都,战国称平陆,汉改东平陆,后齐称乐平,隋复称平陆,唐天宝元年复称中都金贞年改称汶阳。汶上作为专用地名始于金泰和八年(1 20日年), 因地处汶水之滨而得名。 有人疑问汶上之名,说汶上在汶水下游,何以名汶上,汶上取名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汶上地处汶水下游。下字是不吉利的字眼,即使有下人们也不说下。 因此就出现了汶上之名。

 今汶上县境内约在15000年前,即有华夏先民在此繁衍聚居。位于城东3千米的东贾柏遗址,是济宁境内已发现的最早的新时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址,距今约7000年左右,是北辛文化的重要代表,属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的发展阶段。
至商代,境内置厥国。周代,先后置郕国,中都邑、阚邑,周武王封同母弟叔武于郕,公元前501年,鲁“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战国时,齐置平陆邑。
秦统一中国,行郡县制,县境内约分属薛郡的张县(治邑在今东平县霍庄)、无盐县(治邑在今东平县无盐村)。
汉宣帝甘露二年(前52年)前后,境内始置东平陆县,隶属兖州东平国。此为汶上建县之始。
三国魏晋,今县境统属兖州东平国(郡)东平陆县。南朝时改称平陆县、乐平县。随初仍称平陆县。
唐天宝元年(742)三月,改称中都县,移县城于今治。
金贞元元年(1153年)更名汶阳县。金泰和八年(1208年),取”汶水在上(北)”之意,更名汶上县,此为“汶上”专用地名之始,沿用至今。
疆域:
明万历年间,汶上境域,北至东平界沙河站村,东至宁阳县界西梳村,南至济宁州界康庄驿,西至郓城县界肖皮口,西北至安山西面的张博士集(今属梁山县),西南至孟姑集以西申家海(今属嘉祥县),东南至南唐阳,东北至琵琶山。最大横距75公里,最大纵距35公里。此县界明清时稳定时间较长,境域也较大,约为今县境的2.5倍。
民国时期,全县面积1380平方公里,为山东省较大县之一,曾有“一滕二曹三汶上"之说。
现在,全且面积877平方公里,南北最大纵距58公里,东西最大横距35公里,东临兖州、宁阳,西连梁山、嘉祥,南与济宁市任城区接壤,北枕大运河,与肥城、东平相望。

 

离离原上草(2014-10-1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