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墩的发掘
青墩,景色秀美,碧水环绕,全村唯东北角一座青墩桥连接村外交通。墩上南部、中部均已盖满了鳞次栉比的民居,墩北是一片平坦的田地,往年对遗址的数次发掘均在此处进行。
青墩遗址的价值
青墩遗址,发现于1973年8月。缘起青墩大队为造福于村民,建好居民点,在墩西开挖了一条纵贯全村、长236米的青墩新河。期间,发现了大量的陶、石、骨器和麋鹿角、兽骨等古代遗物,从此,掀开了这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的面纱。
其后,1976年春,南通博物馆派人来青墩调查,采集、征集了一些出土遗物,其中不少属于良渚文化的璧、琮、坠、环等玉器,十分珍贵。次年11月,该馆又来青墩作小面积试掘。接着,南通博物院分别于1978年4—5月、1979年的4—5月,对青墩遗址进行了面积达490平方米的大规模发掘。因此次发掘为江淮之间首次发掘的重要新石器时代遗址,对于探索长江南北新石器时代诸文化关系意义重大,故引起了全国考古界的关注,一些专家学者对青墩遗址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断代
青墩遗址,经认定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对出土木炭14测定,这一遗址距今5015±85年(树轮校正值6525±110年)。其对于海安地方史研究意义重大,在这之前,对海安的历史起源,相关志书一般都从西周(公元前11世纪)算起,距今3000多年。由于青墩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说明了至少在距今5000多年之前海安就已成陆,并已成为人类聚居活动之地。同时,这也是对南通地区历史探源的一大突破,标示了南通地区的人类文明史当从青墩起。其成陆较早的原因,可能与当时长江口北岸的逐年沉积相关,青墩遗址最下层的原生青灰色淤沙土,即是较典型的河口型堆积,可以佐证。
文化特征
从青墩遗址的文化遗存分析,尽管青墩遗址地处长江北岸,但总的文化面貌特征基本上与江南新石器时代 遗存相类似,而与苏北地区的有关新石器时代遗存区别较大。文化层的遗存在总的特征上比宁、镇地区更接近于崧泽中层的文化遗存(崧泽文化距今约5800—5000年)。而上文化层的玉器等遗存则具有良渚文化的某些主要特征(良渚文化距今约5000—4000年)。
青墩新石器时代遗址,现为南通市文物保护单位。在江苏省文化厅、文物局的关心下,海安县文化、文物部门正在办理将青墩遗址申报为国家级历史文化遗址的具体事宜。
2006年05月25日,青墩遗址作为新石器时代古遗址,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