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起源

家乡区县: 莱芜市莱城区

春联---早在秦汉,中原人每逢过节,都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分别画上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兄弟像。神荼在左,郁垒在右,尊号“门神”,用来驱鬼压邪。到了南北朝和唐朝,随着骈文和律诗的兴起,桃符的内容发生了质的变化,文人墨客以对偶句的形式,用吉祥祝福语代替门神。公元964年,五代后蜀主孟昶,春节前夕,突然下了一道命令,要求群臣在“桃符板”上题对句,以试才华。孟昶见其不工,亲笔撰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此联《宋史·蜀世家》有所记载。这只是最早的春联而已,春联分门别类,因此不能认为是我国第一副对联。谭嗣同在《石菊影庐笔识》中,把对联的起源定在梁代,这个结论同样不正确。余涌先生早年在无锡惠山发现唐代张祜题壁联:“小洞穿斜竹,重岩夹细莎。”则说明五代之前的唐已经产生了对联。
到了宋代,纸张已经代替桃木板,春节粘贴对联,已成为一种普遍的民间习俗。对联的记载就更多了。王安石在他的《元日》一诗中这样写道:“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不仅如此,对联涉及范围越来越广。对联已普遍成为名胜古迹、寺庙廊院等处不可缺少的装饰品。
明清时期对联达到顶峰。统治阶级对骈文及对联非常重视,还将其列入科举考试之中。明朝皇帝朱元璋不仅是楹联高手,还特定每家门上都要粘贴春联。一道圣旨,普及百姓,朱元璋由此获得“对联天子”之佳名。清朝康乾盛世时期,对联艺术日臻完善,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康熙皇帝出访巡游,江河山川、名胜古迹无不留下绝妙之对。明清两代名流云集,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联句。明代的解缙、唐寅、徐渭,清代的郑板桥、纪晓岚、曾国藩等人,都是鼎鼎有名的楹联高手。

阿静(2014-10-1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